毋庸置疑,在临机应变上,袁晨皓做得非常出色。
直到战役结束,袁晨皓也没让后面的4个战斗单位上战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袁晨皓在萨拉托夫战役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即过分相信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没有考虑到战役的艰苦性,也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但是从大局来看,这4个战斗单位还扮演着战略预备队的角色,而且正是这4个战斗单位的存在,才使得俄军乌里扬诺夫斯克方面军与基洛夫方面军、以及美军的另外4个师没敢轻举妄动。即便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等到发现无法及时占领萨拉托夫,也就是无法按照计划歼灭伏尔加格勒的美俄军队时,留在大后方的4个战斗单位也无法及时赶到萨拉托夫。
实事求是的讲,袁晨皓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最受争议的决定。
让火力支援部队首先支持第80战斗单位,看上去是在牺牲第八战斗单位,实际上却是在保护第八战斗单位。要知道,正是这一决定,让从伏尔加格勒突围的30万俄军中的25万永远也没有能够到达萨拉托夫,而另外5万俄军在到达萨拉托夫的时候,也只剩下了随身携带的轻武器与自卫武器。正是如此,在掩护美军的残余部队撤出战场后,这5万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的俄军甚至没有做任何象征性的尝试,就向剩余官兵还不到2000人的第八战斗单位缴械投降了。
设想一下,如果让30万俄军一窝蜂的拥到萨拉托夫城外,会有什么结果
不可否认,巨大的兵力密度,将导致非常巨大的伤亡,也许30万俄军都得完蛋,而不是让其中的15万以战俘的身份活到战争结束,问题是,面对如此多的敌人,第八战斗单位肯定会全面崩溃。考虑到美军有更加完备的防空能力与更多的战术机动装备,如果没有第八战斗单位的阻挡,美军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大得多,至少伤亡会少得多。更重要的是,极端情况之下,袁晨皓肯定会让第80战斗单位参加阵地防御战,甚至会让第九战斗单位从侧面发起突击。可以说,到这一步,就算能够全歼美俄军队,就算能够把共和国军队的战斗总伤亡减少一些,也会对整体局面产生巨大影响。
从总体来看,袁晨皓的决策没有错。
当然,也正是这一决策,让第二轮进攻战役成为了大陆战场上最短暂,也是最为平静的一场进攻战役。
到6月4日,随着第九战斗单个占领了鲍里索格列布斯克位于沃罗涅日与萨拉托夫之间,北面200多千米就是坦波夫,为交通枢纽城镇,第二轮进攻战役宣告结束,战场也再度归于平静。到此,在这场仅仅持续了14天的战役中,参战的约30万共和国军队与20万盟国军队总共歼灭俄军78万、美军3万余,并且占领了内高加索地区。到月底,外高加索的阿布哈兹、南奥寒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均宣布脱离独联体,其中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2058年底之前与共和国缔结和平友好互助条约、并且向俄罗斯与西约集团宣战,格鲁吉亚在2059年1月底以共和国的盟国身份参战,阿布哈兹与南奥赛梯则在战争结束前宣布永久。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大陆战场上的局面已经完全打开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占领高加索地区,并且让外高加索的几个国家参战,共和国已经将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联系了起来。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还不可能利用黑海上的俄罗斯军港,也不可能向黑海派遣舰队,或者从黑海进军地中海,但是从战略上讲,随着共和国将战线推进到黑海,作为美国在中东战场上的主要依靠对象的土耳其,肯定要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考虑得更加长远一点。即便退一万步,土耳其不会因此宣布中立,甚至有可能在感受到威胁之后更加死心塌地的为美国卖命,共和国也能够利用高加索通道,将集中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转移到中东战场上,从而使美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也让美国出兵俄罗斯变得毫无意义。
大陆战场上的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真正头痛的不是俄罗斯当局,而是美国。
从理论上讲,俄罗斯当局反而轻松了许多。因为随着共和国军队停止进攻,战线逐渐稳定下来,接下来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不再需要猜测共和国军队的战役企图。别说俄罗斯高层与俄军高级将领,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看得出来,随着夏季到来,共和国陆军绝对不会急着进军莫斯科,而会迅速扫荡乌克兰,而且得赶在7月底之前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如果能够赶在乌克兰的夏粮成熟之前发起进攻,不但能够用饥饿降伏乌克兰,还能使俄罗斯遭遇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按照一些欧州机构的预测,如果俄罗斯无法获的乌克兰的夏粮,不但会加剧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还很有可能无法度过2058年的冬季,即在下一个夏天到来之前用光所有粮食。
可以说,这不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高纬度国家,与同样是高纬度国家的加拿大一样,夏粮占了俄罗斯粮食产量的七成。因为连续数年的军备竞赛对国民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加上2055年以来自然灾害频繁降临到俄罗斯的大地上,到战争爆发前,俄罗斯的粮食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按照俄罗斯的官方说法,虽然俄罗斯还没有成为粮食进口国,而且随着大量可控聚变核电站投产,可以通过工业化农业生产来解决恶劣气候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影响,从而使俄罗斯成为产粮大国,但是实际情况是,到2057年底的时候,俄罗斯战略粮仓里的粮食最多只能够全国消耗4个月,而不是俄罗斯官方政府订下的9个月。更要命的是,战争初期,俄罗斯的战略粮仓上了共和国天军主要轰炸目标清单,在2058年1月底之前就被悉数摧毁,只有不到三成的储备粮及时疏散转移。如此一来,俄罗斯的战略储备粮实际只能满足40天的消耗。虽然通过配给等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粮食损耗,更加合理的利用粮食,但是受战争的影响,俄罗斯在2058年春季的粮食产量大大降低,远没达到平时标准,甚至离俄罗斯当局订下的最低标准还要低得多。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不是美国的“慷慨援助”,在第二轮进攻战役开始前,俄罗斯军民就已经在饿肚皮了。
必须承认,美国的援助不但及时,而且效果显著。
要知道,美国不但是世界上仅次于共和国与印度的第三大粮食生产国,还是全球头号粮食富裕国,占到全球粮食自由贸易量的4成。
即便按照平时的标准,美国富裕的粮食也能养活3亿人,按照战时的配给标准,至少能够养活5亿人。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解决运输问题,即便俄罗斯的粮田颗粒无收,也能依靠美国的援助养活所有人。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将粮食运往俄罗斯
从理论上讲,运输根本不成问题。按照俄罗斯提交给美国的援助请求,在2058年年底之前,俄罗斯需要大约1500万吨粮食才能平安过冬。事实上,因为没有想到共和国陆军能够如此迅速的扫荡内高加索地区前面提到过,这里是俄罗斯最主要的产粮区,而且对乌克兰构成威胁,所以俄罗斯当局严重低估了粮食缺口,实际需要的粮食不止1500万吨,而是差不多3000万吨,大约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俄控区,即大约9000万俄罗斯军民需要由美国提供的粮食度过寒冷的冬天。客观的讲,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