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距离第51舰队最近的航空兵基地就是1000多千米外的海上基地。
用孤军深入来形容第51舰队的行动,一点也不过分。
当然,美军指挥官也没有必要感到紧张。
受部署在提尼安岛、罗塔乌与关岛上的区域防空系统的威胁,共和国海军的侦察机根本没有机会靠近关岛,甚至很少前往关岛以南海域。同样的,部署在关岛上的美军陆战队也在用电磁炮轰击塞班岛,让共和国陆战队无法修复岛上的机场,也就无法在塞班岛上部署战斗机。
总而言之,美军存在的问题,共和国海军也存在。
可以说,激战几个月之后,双方的航空兵早已筋疲力尽,除了派几架侦察机协助舰队之外,双方都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空中进攻战役,也就很难对对方的舰队构成威胁。更何况在舰队决战之后,胜利的一方肯定会大举进攻,失败的一方则会全力防御。到时候,航空兵的意义更加显著。
实事求是的讲,美军还拥有一点优势,因为关岛有一座用电磁炮打不掉的潜艇洞库
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在2059年初的时候,美国在关岛部署了多少潜艇,但是根据该潜艇洞库的一些资料,特别是最大支持能力,以及潜艇的出动效率,加上在2059年初,美国海军按照战时标准建造的第一批“轻便型攻击潜艇”已经下水服役,其中在美国西海岸的造船厂建造的大约20艘肯定到达前线有足够的情报证明这些潜艇没有前往珍珠港,也没有前往澳大利亚的港口,综合这些因素可以大致断定,当时以关岛的潜艇洞库为基地活动的攻击潜艇肯定在20艘以上,算上众多在战前建造的攻击潜艇,当时部署在关岛的潜艇数量应该在30艘到40艘之间,而且基本上都在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活动。
相对而言,共和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上的潜艇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了。
根据共和国海军在战后公布的资料,在2059年初,潜艇部队的总兵力为108艘,其中60艘为战前建造的攻击潜艇,48艘为大战爆发后建成的攻击潜艇其中24艘为按照战时标准设计的中型攻击潜艇,除掉在东印度洋上执行侦察与破交任务袭击从澳大利亚西部出航的船队的8艘、被派往阿根廷执行破交任务主要就是袭击从美国到南部非洲的运输船队的12艘、远征尼日利亚协助尼日利亚对抗喀麦隆的4艘、以及配属给各舰队的12艘之外,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的攻击潜艇有72艘,只是其中的一半被派往西南太平洋,剩下的36艘中,至少有12艘在北太平洋与东北太平洋上活动。也就是说,当时真正在西太平洋上活动的攻击潜艇只有24艘,而且这其中至少还有好几艘在保护3座海上基地。其他攻击潜艇的主要任务也是猎杀美国海军的攻击潜艇与运输船队,而不是到马里亚纳群岛海域蹲点,等着第51舰队送上门来。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当局没有理由不在马里亚纳群岛南面部署几艘潜艇,但是受美军反潜系统的威胁,这些潜艇肯定无法过于靠近关岛。当然,第51舰队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噪音能够传到数百千米之外,只是在距离太远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不但无法进行伏击,也无法确定第51舰队的具体情况。
更重要的是,从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一些信息来看,除了在2058年上半年,即兵力严重欠缺,特别是反潜力量严重不足的时候,海军让部分攻击潜艇执行过侦察、护航等次要任务,从205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侦察机、反潜护卫舰的产量迅速提升,海军就再也没有让攻击潜艇打酱油,而是让其回归本色,以最擅长的方式,在敌人的生命航线上执行自由猎杀任务。
可以说,美军指挥官基本上不用担心来自海面下的威胁。
从第51舰队的立场出发,在与第一主力舰队决战之前,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找到第一主力舰队。
前面已经提到,即便没有支援,主力舰队仍然有比较可靠的侦察与搜索手段。
这就是用主炮发射的“侦察炮弹”。
从技术上讲,在军事侦察卫星的质量都能降低到100千克以下的时代,“侦察炮弹”根本算不上是“高科技装备”。从结构上讲,“侦察炮弹”就是用大口径电磁炮发射、配备了传感器的无人侦察机。因为螺旋电磁炮的炮口速度在每秒4千米以上,理论上甚至能够达到每秒20千米,所以只需要为“侦察炮弹”配备一具火箭助推发动机,就能使其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从而获得无限射程。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暂且不说技术上有没有难度,仅仅是无限射程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当然,“侦察炮弹”也不是万能的,而是有很大的性能缺陷。
从前面的介绍中就看得出来,大口径电磁炮实际上可以作为航天器的第一级动力,即用大口径电磁炮将航天器加速到每秒4千米,然后由航天器上的助推火箭继续加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随着电磁炮的性能提高,甚至能够直接将航天器加速到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