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53(2 / 2)

国策 闪烁 5650 字 2019-04-10

从美军舰队的作战行动来看,当时中央计算机将目标出现的范围确定305度到315度方向上800千米到1200千米区域范围之内。方位数据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毕竟美军接收到了第一主力舰队电磁炮开火时产生的电磁辐射,因此能够大致确定第一主力舰队的方位,即便考虑到第一主力舰队在高速航行,也不会差得太远。

关键就是距离参数。

从美军“侦察炮弹”的落点分布来看,中央计算机将850到900千米这一区域确定为第一主力舰队最有可能出现的区域。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美军掌握的情报中,共和国海军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也就在850千米左右,而通过“侦察炮弹”的溅落弹道,可以大致断定使用了增程技术,即用火箭助推发动机改变了弹道,延长了射程,所以最大射程肯定不止850千米。

可以说,这个时候计算机的逻辑分析就有严重问题了。

如果由人来判断,肯定会联系到共和国海军新型电磁炮高达1200千米的射程,因此会将护航战舰发射的“侦察炮弹”的射程假定为1200千米,甚至想得更远,由此来安排反制行动的话,首先就得侦察1200千米附近的海域。问题是,计算机在做逻辑分析的时候,没有参考这些因素,而是按照护航战舰主炮的射程,逐渐递加。如此一来,首先需要侦察的就是850千米以上的海域。

可以说,这个由逻辑计算产生的错误非常致命。

即便美军主力舰在发射采用半装弹标准的“侦察炮弹”时,能够达到最大射速,而且也达到了最大射速,每侦察一片区域只需要数十秒钟。问题是,随着距离增加,搜寻每一区域所需要消耗的炮弹也将随之增加,开火的时间也将延长。最重要的是,在搜寻到第一主力舰队之前,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

对于反应速度决定一切的战斗来说,如此浪费时间,基本上等于自杀。

1点38分,美军主力舰还在投射“侦察炮弹”,第一主力舰队里的8艘“秦”级主力舰已经拉开阵式,做好了开火准备。

虽然美军开火产生的电磁辐射也被第一主力舰队里的被动雷达探测到了,而且迅速测出了方向数据,但是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没有调整战术行动,原因很简单,美军舰队的方位数据与之前得到的火控数据基本吻合,逻辑分析的结果是没有必要调整火控数据,即之前获得的火控数据有更高的可信度。

8艘主力舰均做好准备之后,第一轮齐射就开始了。

与控制护航战舰发射“侦察炮弹”一样,在计算能力没有被完全占用的情况下,炮击全部由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控制,即由中央计算机下达具体的炮击指令,各艘战舰上的火控计算机因为8艘“秦”级中只有2艘是按照旗舰标准建造的,所以有6艘只配备了性能相对落后的火控计算机只需要照命令开火。

更重要的是,8艘主力舰的第一轮齐射即将结束的时候,舰队里的2艘巡洋舰上的6门电磁炮再次开火,向第51舰队投射了10多枚“侦察炮弹”。只不过,这次投射的“侦察炮弹”中,有半数携带的是专门用来甄别炮击结果的传感器,即配备了广角镜头的可见光与红外线照相机。前面提到过,攻击程序之后就是甄别程序,因为护航战舰上的电磁炮的炮口速度要比主力舰上的电磁炮慢得多,加上“侦察炮弹”的平均飞行速度也要比普通炮弹稍微慢一点,所以即便同时开火,“侦察炮弹”也要比主力舰投射的炮弹晚几十秒到达,也就能够非常及时的完成甄别工作,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轮攻击。

仅从火力控制的角度出发,攻击阶段的控制难度还低得多。

因为“侦察炮弹”已经锁定8艘美军主力舰,加上补充侦察时获得的第二组情报,中央计算机能够对两组情报进行交叉对比,从而大致断定8艘美军主力舰的航行状态,特别是航行速度、方向、转向角速度等等重要航行数据,由此估算出活动范围,最终根据8艘美军战舰的活动范围来安排炮击。所以在安排火力数据的时候,中央计算机为8艘“秦”级主力舰平均分配了打击任务,均向指定区域投射炮弹。

在这个环节上,最关键的不是确定炮击数据,而是选择弹种。

也许有人认为应该选择专门用来对付大型战舰,特别是型深在20米以上,拥有5层以上甲板的大型战舰的穿甲弹。事实上,在想办法让目标降低航行速度,也就是让目标无法高速规避之前,穿甲弹的作战效率非常低,而要瘫痪目标的话,最理想的肯定是采用了特种子弹头的集束子母弹。

要知道,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为主力舰的大口径电磁炮开发了集束子母弹

这种由电磁炮发射的子母弹,实际上就是一种没有装爆炸药,而且也不依靠爆炸原理来杀伤目标的特种炮弹。说到原理,非常简单,即利用电磁炮赋予的巨大速度,让子弹药以动能来杀伤目标。说到科技含量,也确实不是很高,母弹、也就是炮弹只是子弹药的运载工具,而且只需要在适当高度上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撒布子弹药,并不需要精密的电子控制设备与制导系统。

一定要说集集子母弹的技术含量的话,那就是制造子弹药的材料。

因为采用了阻力最小的外形,加上母弹上有俯冲加速发动机,而且是以离心旋转的方式抛洒子弹药,所以子弹药的速度不成问题。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测试,在15000米的高度上抛洒时,子弹药落到海平面上的速度在15马赫到20马赫之间,而这个速度能够确保子弹药击穿任何战舰的装甲与数层甲板。即便如此,共和国海军集束子母弹的子弹药仍然采用了穿甲弹的特种合金表面有隔热涂层。问题是,子弹药没有装填爆炸药,而且质量有限,如果只能穿透战舰的装甲,对战舰的损坏不会太大。这就如同子弹在人体上留下一个窟窿,实际杀伤效果肯定不理想。

为了增大破坏效果,就得在子弹药的结构上做文章。共和国海军使用的子弹药就是一种复合弹药,从结构上看,最前端是由材质较软的铜合金制造的风帽主要就是降低风阻;接着就是用特种合金造的主弹杆,该部分大约占了三分之一的长度;后面是同样占三分之一长度的高密度易碎铅合金段,这一部分的主要用途除了提高子弹药的平均密度之外提高弹药的平均密度更加有利于保存动能,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在进入敌舰之后迸裂,以产生的高速碎片杀伤周围人员、破坏舰体内部的器材;最后是一种在撞击后会自燃的特种材料制成的稳定尾翼,而该部分的作用除了稳定弹道之外,就是在命中敌舰之后引燃敌舰内部的易燃材料。

事实上,集束子母弹还有一个其他任何弹药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不可拦截”。理论上,1枚850千克级的炮弹能够配备大约1100枚150克的子弹药,而世界上任何一种舰队防御系统与舰队拦截系统都无法同时拦截这么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子弹药的体积非常小,而且速度非常快,很难被探测到。这就如同防空导弹可以对付战斗机,却无法对付战斗机发射的炮弹,防空系统在面对这些比筷子大不了多少的小型炮弹的时候,基本上只能望空兴叹,把希望寄托在坚实的装甲上了。

由此可见,虽然每一枚子弹药的威力都非常有限,但是当一枚炮弹洒下上千枚子弹药的时候,任何战舰都会被打成马蜂窝。虽然这种程度的损伤很难让一艘排水量高达数万吨的战舰沉没,这就如同用钢珠弹打不死犀牛一样,但是钢珠弹能够打痛犀牛,而成百上千的小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