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由此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轰炸机的战损率开始直线攀升。
这也很好理解,在需要靠近目标投弹的情况下,而且大部分轰炸机群都得冒险,轰炸机群就很容易遭到战斗机拦截。不管h18有多么先进,在敌人的防空战斗机面前,都显得非常脆弱。比如在5月3日,“盘古”号上的轰炸机总共出动了6000余架次,被美军防空战斗机击落78架、因故障与不明原因陨失17架,总体战损率高达155,为大战前两年共和国天军轰炸机总体战损率的7倍多
面对芝麻开花般的轰炸机战损率,共和国天军不得不在5月5日主动要求海军航空兵为轰炸机提供护航战斗机。万幸的是,共和国海军已经在4月底夺取了斐济群岛海域的绝对制海权与制空权,所以在接到天军的请求之后,立即抽调了1个战术航空队的600多架战斗机返回新喀里多尼亚。2日之后,共和国海军又让在斐济群岛方向上作战的“库叶岛”号海上基地返回塔斯曼海,用搭载的战斗机掩护“盘古”号上的轰炸机。
当时海军向塔斯曼海部署“库叶岛”号海上基地的主要原因是新喀里多尼亚的基础设施确实糟糕,最多只能容纳1个战术航空队,而且不能保证全勤出动。更重要的是,随着轰炸区域向南延伸,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机的作战效率将迅速降低,因此很有必要在这边部署一座专门搭载护航战斗机的海上平台。
可以说,这一无心之举,反而成就了最为有效的轰炸战术。
从理论上讲,1座第四代海上基地足以支持上千架战斗机,即便在保证战斗机的出动效率的情况下,也能支持1个战术航空队因为主要部署在海上基地上,所以海军战术航空队的规模就是由第四代海上基地的支持能力决定的,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600架战斗机顺利执行作战任务。按照共和国天军在大陆战场上总结的实战经验,1架护航战斗机就能确保3到4轰炸机的安全。由此可见,即便部署在第四代海上基地上的战斗机一次只能出动一半,也能掩护900到1200架轰炸机,而第五代海上基地一次也就只能出动1000到1200架轰炸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在设计第四代海上平台与第五代海上平台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技术人员就考虑到了这一情况,即让两种海上平台配合使用,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第五代海上平台在设计的时候,肯定参考了天军的提议,毕竟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海上平台在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为战略轰炸机、甚至空天轰炸机的海上基地。
当然,“库叶乌”号海上基地在战斗中还发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充当受损轰炸机的紧急降落场。
在轻载的情况下,战略轰炸机能够在1500米长的跑道上降落。如果升力推进器没有受损的话,还能在空载的情况下垂直降落。因此对一些在战斗中受损、或者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出了故障的轰炸机,就不用返回“盘古”号、更不用飞往更加遥远的努美阿,可以到“库叶岛”号上降落。更重要的是,作战部署中,“库叶岛”号肯定在“盘古”号的前方,即更加靠近澳大利亚,所以一些受损严重的轰炸机、特别是那些没有办法抛掉弹药的轰炸机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降落到海上基地上,就可以在“库叶岛”号附近迫降,然后等待救援,而不用担心在海上迫降后等不到救援就完蛋了。当然,这么做不会对“库叶岛”号与“盘古”号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在更大、更醒目、也更容易遭到攻击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前方部署一座小得多、灵活得多第四代海上基地在完全组装的情况下能够以45节的速度航行,而第五代海上基地只能以24节的速度航行的海上基地,对提高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作战效率、安全性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后来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还延伸与扩大了这一战术,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让快遭到淘汰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去发挥余热,增强轰炸机群的护航力量,顺带提高海上基地的整体安全性。
事实上,这种有多座海上基地联合行动的作战模式,就是“海上基地群”作战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方式。
从战术上讲,“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轰炸模式。
5月11日,在“库叶乌”号海上基地与其搭载的战术航空队投入战斗的第一天,共和国天军就组织了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千机大轰炸”。
在当天上午与下午,部署在“盘古”号上的2000多架战略轰炸机分成两个批次,分别对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地区与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州核心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毯式轰炸,用将近10万吨炸弹将这两片地区总面积在2万平方千米的8块工业区炸成了废墟。
这一天,也被称为“灾难星期二”。
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当局将这一天订为“大轰炸受害者纪念日”。
事实上,这只是“大轰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然,“大轰炸”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了。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