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89(2 / 2)

国策 闪烁 5511 字 2019-04-10

虽然在这次选举中,温和派与强硬派都没有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不得不组成联合政府,但是尼日利亚的政治动荡也基本上结束了。在此之后,就算发生过几次波折,尼日利亚的政治局势也比较稳定,并且从此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对于战争的另外一方,也就是喀麦隆来说,情况却截然不同。

因为丢掉了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加上战败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喀麦隆强硬派政府最大支持者的美国在2037年需要面对第二次马岛战争、在2038年需要面对叙以战争、接着又是中东战争,所以在2036年8月到2041年底的5年多里,喀麦隆爆发了数次政变,政府更换了好几波,国内建设更是一塌糊涂。根据联合国在2042年做的一次调查,第二次西非战争之后,至少有2200万喀麦隆人失去家园,其中600万沦为战争难民,仅仅是涌入赤道几内亚、加蓬与刚果等邻国的难民就多达400万。

直到2042年初,喀麦隆的局势才算有所转变。

当时,得到美国支持的隆巴萨将军上台,以极端强硬的手段铲除了异己份子,随后与美国缔结盟约,在美国的支持下开始扩军。到2043年底,喀麦隆国防军的兵力由120万扩充到了200万,而且主力部队由4个师增加到了30个师,光是从美国获得的主战坦克就超过了2000辆,另外还有数千辆装甲战车、数百架低空攻击机、以及数百架战斗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喀麦隆再次成为了西非地区的军事强国。

有意思的是,尼日利亚的军事实力也在这1年多内得到了全面提高。

在共和国的大力援助下,尼日利亚不但建立起了主力部队多达50个师的“非洲第一陆军”,还建立起一支拥有1200架作战飞机的“非洲第一空军”以及一支拥有20万吨战舰的强大海军。可以说,除了海军规模不如喀麦隆之外,尼日利亚陆军与空军的规模均超过了喀麦隆,而且战斗力也在咯麦隆之上。

很明显,喀麦隆与尼日利亚的疯狂扩军,既是在为第三次西非战争做准备,也是中东战争的延续。原因很简单,2041年的中东战争之后,共和国与美国均剩下了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与军事物资,都需要处理与消耗掉。从国家利益出发,与其将这些武器销毁掉,还不如援助给友好国家。

更重要的是,当第三次西非战争在2044年初打响的时候,尼日利亚军队与喀麦隆军队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至少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与认知先进了几十年。受此影响,第三次西非战争算得上是这3次战争中最为“正常”的一次。

在持续时间仅仅只有4个月的战争中,双方一直围绕着曼达拉山南面的贝鲁埃尔河行动,即谁控制了贝鲁埃尔河,谁就能够控制曼达拉山。事实上,这也正是尼日利亚要背上国际骂名,出兵占领喀麦隆北部地区的根本原因。从地势上讲,位于阿达马瓦山南面的西非高原上的喀麦隆本来就占了便宜,而尼日利亚则处在尼日尔河河口三角州上,不但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而且没有多少险要可守。因为交战范围比较有限,加上双方分别得到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与援助,所以第三次西非战争对平民造成的影响要比前两次小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军队的损失更小一些。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才是军队的战争,在短短4个月的交战中,双方陆续投入了近600万官兵,伤亡率高达60,且阵亡人数超过了伤残人数主要就是救治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次西非战争在2044年7月初结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喀麦隆军队的伤亡过于惨重,难以在短期内补充兵力,也就无法把战争继续打下去。说得直接一点,第三次西非战争没有以某一方战败而结束,而是受整体局势的影响而暂时停止。

虽然在此之后,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之间的冲突持续了10多年,大大小小的边境战斗打了不下1000次,但是受大局影响,特别是共和国与美国正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两个西非国家没有再爆发大规模战争,而是跟着两个超级大国的步伐,准备在世界大战中大干一场。

不可否认,10多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就喀麦隆而言,这10多年过得非常艰难。虽然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都没有放松对喀麦隆的援助,在大战期间,美国更是将喀麦隆当成了非州地区最重要的盟国,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美国当局并没真心诚意的帮助喀麦隆进行现代化建设,而是通过控制喀麦隆的政治与舆论,来激化民族与国家矛盾,使近2代喀麦隆人生活在仇恨之中。当然,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喀麦隆的军事援助,可以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喀麦隆已经是一个非常畸形的国家了。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2057年时,喀麦隆的人口总量为8000万,人均国民产值不到1100美元相当于3000人民币,是世界上最贫穷的20个国家之一,而且排名第七。但是喀麦隆当年的国防支出却高达36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2,军费总支出在非州地区排名第六。也就是说,在几乎所有平民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喀麦隆维持着非洲地区最庞大的军队之一。

客观的讲,即便没有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喀麦隆也不缺乏发展的资本,比如在其近海有非洲地区储量最为丰富的油田,在西南沿海平原地区还有肥沃的土地,铁矿储量也非常惊人,另外还有非常稀有的木材。总而言之,即便人口增长迅速,只要专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喀麦隆仍然拥有成为富裕国家的资本。

问题是,美国并不希望喀麦隆富裕,不然就没有办法利用喀麦隆夺回非州地区最大的稀有金属矿藏了。

可以说,喀麦隆的灾难基本上就是美国造成的。

早在第一次西非战争爆发之前,喀麦隆与尼日利亚进行谈判的时候,埃及与南非就以非盟领导国的身份提出,按照两国的人口数量分配曼达拉山的稀有金属矿藏开采权,而且共和国也支持这一解决方案。问题是,这么做的话,美国就只能获得大约四分之一的矿产,而不是全部。所以美国并不支持,而听从美国吩咐的喀麦隆当局也坚决反对这么分配,坚决要求对半分,也就因此丧失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

与喀麦隆相比,尼日利亚在这10多年的变化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考虑,共和国不会在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在尼日利亚大举投资开采稀有金属矿藏。事实上,第三次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当局就对国际局势做了一次全面分析,得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结论。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国开始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时候,对能否控制西非地区也做了一次战略评估。结果很明显,在共和国海军必须首先控制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情况下,即便能够依靠阿根廷的海军基地进军西非地区,也不大可能在大西洋上与美军争雄,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共和国还得做好丢掉整个西非地区的准备。受此影响,在2044年到2049年之间,共和国当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