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97(2 / 2)

国策 闪烁 5352 字 2019-04-10

严格说来,拉各斯才是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的理想根据地。

必须承认,“黄金海岸”是世界上天然良港最集中的地区,从尼日尔河口的哈科特港到科莫埃河口的阿比让,在这条长度大约1500千米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大约30座港口与港湾,平均每50千米就有一座港湾,而其中半数是能够容纳30万吨级大型舰船的优良港湾。

这些港湾中就包括尼日利亚西南的拉各斯。

大战爆发前,共和国会如此热心西非事务,而且不遗余力的支持尼日利亚,就与拉各斯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设想,在阿根廷立足之后,为了保护好这座南美地区的桥头堡,很有必要在相邻地区建立一座新的桥头堡。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讲,加勒比海南岸的委内瑞拉更加理想,但是这个拉美国家对俄罗斯抱有太大的幻想,并不愿意在军事合作上与共和国走得太近,也就没有可能成为阿根廷的屏障。加上政治、外交、历史等等因素,在整个大西洋地区,共和国海军能够选择的,也就只有一直与西方国家不和的尼日利亚,而拉各斯正是尼日利亚的几个天然良港之一,共和国海军选择拉各斯,而没有选择基础条件更好的哈科特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各斯远离尼日尔河口的产油区,离美国积极支持的喀麦隆也远得多。

问题是,尼日利亚不是巴基斯坦,拉各斯也不是瓜达尔。

虽然早在20年代末,共和国当局就与尼日利亚签署了租借拉各斯的意向协议,按照这份协议,共和国将以援助建设的方式,将拉各斯建成尼日利亚最大的综合性海军基地,双方将拥有同等的使用权。但是受3次西非战争影响,特别是在这3次战争中,尼日利亚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均遭到喀麦隆的海上封锁,拉各斯军港的建设工作一拖再拖,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期工程都没有完成。大战的前4年,共和国海军没有进军北大西洋的计划,陆军也没有在非洲战场上大展拳脚,所以拉各斯的基础建设仍然非常缓慢,甚至几度中断。直到2061年下半年,随着共和国陆军进军西非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得到美国支持的喀麦隆,并且向西进军,在短短数个月内就扫荡了整个西非地区,将拉各斯建成军港的工作才重新启动。

显然,时间太仓促了,根本不可能在舰队进军之前完成建设工作。

受此影响,在3支作战舰队北上的时候,还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补给舰队拥有20多艘补给舰与维修船与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运输船队拥有上百艘各类大型船只。按照海军的计划,补给舰队将以拉各斯为基地,分两个批次,轮番为作战舰队提供支持,而运输船队将把用来扩建拉各斯的人员、设备与物资送过去,并且兑现共和国当局的承诺,为尼日利亚提供一批紧急援助物资,帮助在战火中煎熬了4年多的2亿多尼日利亚人渡过难关,过上正常生活,至少是不会饿肚皮的生活。

要知道,到2061年底,尼日利亚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乱国”。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西非战争结束的时候,大约20的尼日利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将近40的尼日利亚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即便在剩下的40尼日利亚人中,也只有不到一成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照此计算的话,最多的时候,尼日利亚的战争难民超过了5000万人口以大战前的25亿为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超过1亿,而营养不良的人也超过了9000万,只有大约1000万尼日利亚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在这1000万人中,除了大约850万军人,其余150万就是尼日利亚的统治集团了。

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尼日利亚最需要的不是舰队,而是物资,特别是食物与药品。

用一位去过尼日利亚的战地记者的话来说,如果在2062年第一季度过去之前,不能解决2亿多尼日利亚人的生存问题,就算打赢了战争,尼日利亚当局也会被饥饿的战争难民推翻,共和国要想避免引发连锁反应当时在忍饥挨饿的肯定不止尼日利亚,就得在派出舰队的时候,把粮食送过去,并且确保这些用来救命的粮食能够送到难民手中,而不是被尼日利亚军队与政府官员中饱私囊。

提供粮食并不难,只需要大约3000万吨粮食就能让25亿尼日利亚人活到下一个收获季节,而运送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