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军大西洋之前,不管是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还是在印度洋上的作战行动,共和国海军采用的都是同一套补给标准,即一支作战舰队配备2到3支补给舰队具体多少由作战强度决定。
这一保障标准的理论基础就是,战线长度在10000千米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能够利用现有的力量建立起比较有效的前线保障体制,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确保前线作战部队能够获得足够的作战物资。在印度洋上,舰队可以就近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与苏丹等国获得普通物资,重要军事物资可以空运,只有那些无法在境外获得、数量多得难以空运与陆运的物资才需要海运,补给舰队的压力相对较小。太平洋上,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舰队则可以依托密集的岛屿,以及靠前部署的海上基地获得同样的保障,补给舰队的压力也不是很大。
问题是,到了大西洋上,这一套保障体制就行不通了。
虽然在共和国本土到西非海岸之间,有新加坡、斯里兰卡、塞舌尔群岛、马达加斯加与福尔斯湾等中转站,但是在这条长度接近20000千米的航线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亭可马里到福尔斯湾这条长度在8000千米左右的航线上,没有可以有效支持船队的中转中心。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天大的灾难。
在进军大西洋之前,共和国海军将亭可马里当成物资转运中心,即从共和国出发的船队将物资运到这里,再由分别前往海湾、红海与东非的船队将物资运走,以此来提高船队的运输效率这么做也能采用区域护航战术来提高护航效率。进军大西洋之后,这种分段运输方法就不管用了。共和国海军有两个选择,一是将物资转运中心转移到索科特拉岛、二是在亭可马里到非洲的航线上设置新的物资转运中心。显然,这两个办法都有问题,前者会导致航线延长,降低运输效率,后者则需要巨大的投入,降低后勤保障效率。因为没有最佳选择,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改变运输方式,而是通过增设航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专门设立一条从亭可马里直通福尔斯湾的航线。这么做的问题也一样,会降低运输效率,投入更多的运输船只。
受此影响,在大西洋上作战的3支战斗舰队所需要的补给舰队的数量不是6支、也不是9支,而是12支,即便将补给舰队的活动中心设在拉各斯,将补给舰队的数量减少到6支,也需要补充10多支运输船队为补给舰队服务。
也就是说,跟随作战舰队到达大西洋的6支补给舰队只是个开始。
明白这一点之后,也就不难明白,海军为什么只向大西洋派遣了3支作战舰队,而且明确要求在击败美军舰队之前不得参与对地支援行动。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是幸运的。
不管怎么说,在这3支作战舰队中,所有战舰都具有无限巡航能力,而且都是崭新的战舰,不但战斗力强大,持续作战能力也超过了其他舰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3支作战舰队的战斗力。按照战后的说法,在进军大西洋的时候,共和国海军耍了个小聪明,把世界上最强大的3支作战舰队派了过去。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这只是3支作战舰队,实际战斗力却远远超过了账面数据。
拿第22航空舰队来说,编在这支舰队里的5艘“重庆”级航母都是在2060年11月之后服役的,其中3艘在2060年11月陆续服役,另外2艘在2062年的7月份陆续服役,全是最新的航母。与之前2个批次的“重庆”级相比,后2个批次都有所改进,第三批次增强了末段防御系统,并且加厚了甲板装甲主要就是抵抗集束子母弹,而第四批次则通过采用单位输出功率更大的新式反应堆,在没有增加反应堆数量的情况下,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电力系统,也就因此成为了第一种装备“梅杜沙”防御系统的航母。虽然受基本条件限制,即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仍然非常有限,航母上的“梅杜沙”系统是巡洋舰版的改进型,拦截性能比主力舰型差了不少,但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战舰防御系统,有没有的差别要与有了之后的差别更加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梅杜沙”装到“重庆”级航母上,不但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还催生新一代航空作战平台,为海军航空兵迎来了新生。当然,从战术角度讲,这种改进的直接好处就是让航母获得了与主力舰一同行动的能力。比较可惜的是,第22航空舰队里面只有2艘装备了“梅杜沙”系统的航母,另外3艘都没有该系统,仍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拦截能力。
当然,真正的主角还是2支主力舰队里的16艘“汉”级主力舰。
作为共和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得最多的一级主力舰,“汉”级总共建造了60艘前面56艘属于共和国海军,且均在2061年底之前建成,最后4艘是应阿根廷要求,由共和国海军采购,在建成服役半年之后转交给阿根廷海军,均在2062年之后建成,且都在战后以低价处理销售给阿根廷,虽然这些战舰大都在2年之内陆续服役,但是受几次由主力舰主导的海战影响,分7个批次建造的56艘“汉”级总共有4种型号,其中最后2批16艘属于终极改进型号,海军内部往往将其称为“苗”级第六批次的第一艘就是“苗”号。与最初建造的16艘“汉”级相比,第四个型号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选用了最新一代900千克级电磁炮。按照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技术标准,这种在2060年底才研制成功的新式电磁炮的主要改进之处就是采用强制冷却方式,配合更加强大的电力系统,将最大射速由每分钟30发提高到了每分钟90发,或者在最初10秒内投射30枚炮弹。这就意味着,与最初的“汉”级相比,第四个型号的火力投射强度提高了1倍,相当于将打击能力提高了1倍,除了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打击2倍的目标之外,还可以选择在同样的时间内将打击强度提高1倍,以提高打击力度。
这个小小的改进,让主力舰队的战斗力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因为美国海军的主力舰仍然是“长岛”级,更加强大的“罗德岛”级要到2062年下半年才能建成服役,而且后面32艘“长岛”级与最初8艘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即主炮的性能指标完全一样,所以考虑到“长岛”级在中途岛海战中的实际表现,特别是双方在防御能力上的差距,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海军4支主力舰队的战斗力不见得比第21主力舰队与第23主力舰队高多少,甚至比不上这两支主力舰队。即便在航空舰队方面,因为j22的第一种改进型号,即j22b最初的称为j22a已经量产,而且最先装备的就是跟随第22航空舰队行动的第2视载航空队下设6个航空联队,拥有各类作战飞机近千架,是共和国海军中规模最大的航空队之一,而跟随第22航空舰队作战的只有5个航空联队,另外1个航空联队被派往中东战场,参加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所以美国海军航空舰队的战斗力也比不上共和国海军。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在1月初向佛得角群岛增派了2个战术航空队,将部署在该地区的战术航空兵的规模由2000架增加到了3000架。仅仅数日之后,即共和国海军舰队从福尔斯湾开往拉各斯的时候,美国海军做出了向前线派遣4座海上基地的决定。算上这些海上基地上的航空兵,美军投入的作战飞机的数量超过了5000架。随后,在共和国海军与陆军采取行动之后,美军都会采取对应的行动。到1月底的时候,部署在大西洋中部的美军海上基地已经增加到7座当时美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