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卡拉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不比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优越,主要是面向大西洋,即便发射失败,火箭与航天飞机的残骸也会掉进大西洋,不会对附近的城镇构成威胁,但是这也注定让卡拉维拉尔角无法成为美国的主要航天发射基地,也就永远不可能超越休斯顿。
事实上,到21世纪60年代,地面航天发射中心的地位已经远不如前了。
要知道,在能够建造总体排水量超过1000万吨的海上基地的时代,任何地面设施都能搬到海上去,甚至能在海上打造移动城市。毫无疑问,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不但可以避免很多地面航天发射中心的问题,还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要知道,单纯从理论上讲,最理想的航天发射点在赤道上,而共和国与美国都是北半球国家,都没有位于赤道上的国土,也就不可能在赤道上建立航天发射中心。
更重要的是,海上发射中心的军事价值明显超过了地面发射中心。
受此影响,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与美国就将主要的航天发射活动转移到了海上,并且专门建造了好几座海上航天发射中心。大战爆发之后,随着大批海上基地服役,海上航天发射更是占了绝大部分份额。如果有必要的话,任何一座第三代及其以上规模的海上基地都能承担航天发射任务。
正是如此,卡拉维拉尔角已经很少承担航天发射任务,已经由航天发射中心转变为航天控制中心,即航天活动的地面控制站。只是受历史影响这里曾经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航天飞机发射基地,仍然被称为航天发射中心,而不是航天控制中心。
当然,美国当局肯定不能忽视这一影响。
共和国海军首先炮击卡拉维拉尔角,已经暴露了共和国的基本战略,那就是在即将进攻美国本土的时候,优先夺取制天权,即让美国丧失航天能力
这一判断,很快得到了印证。
12月26日,共和国海军故伎重演,用将近10万吨炮弹将休斯顿航天发射中心变成了废墟。
虽然与卡拉维拉尔角一样,休斯顿航天发射中心也早就不再承担航天发射工作,而是航天活动的地面控制与指挥中心,但是这轮炮击仍然让美国当局非常震惊,因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弹药落在了市区,对拥有数百万人口的休斯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并且导致该市与几座邻近城市的上千万人涌向郊区。
战略轰炸还没开始,战略打击的影响就显现了出来。
大概是尝到了甜头,接下来的几天内,在尤卡坦海峡南面海域活动的第一主力舰队群以非常有规律的方式,即每24小时一次的向墨西哥湾地区的美国大中城市倾洒炮弹,而且每次的弹药投掷量都在10万吨左右。
毫无疑问,这中集中打击在美国国内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只不过,这才是个开始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21章 天军登场
主力舰队丢光之后,丧失制海权只是迟早的事情。
在共和国海军首先打击卡拉维拉尔角与休斯顿的情况下,美国当局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转移保护墨西哥湾沿岸城市,而是如何保住航天发射能力,即如何保住与共和国争夺制天权的能力。
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也面对着一个艰难的决策。
要不要尽快实施战略打击
海军已经用行动证明,高强度的火力投送能够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炮击效果不见得比战略轰炸差。虽然美国国土面积全球第四,但是本土不到8000万平方千米,内陆城镇到海岸线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500千米,如果炮艇从加拿大的多伦多河逆流而上进入五大湖区的话,到美国内陆任何一座城镇的距离都不会超过1500千米。也就是说,即便不依靠天军,海军也有能力单独完成战略打击。
受此影响,2062年的最后一天,海军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战略打击计划。
如果这份计划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支持,那就意味着天军被排除在了战略打击行动之外,至少不再是战略打击行动的主宰力量。
毫无疑问,天军绝对不会让此成为事实。
2063年1月1日,共和国天军就在准备不算太充分的情况下,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第一次有规模的战略轰炸。
更重要的是,天军出动的也是最新式的武器:第一代意识遥控空天轰炸机。
“空天轰炸机”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算不上新鲜。问题是,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算起,在近百年之内,空天轰炸机始终停留在理论阶段,直到21世纪40年代才进行了试飞,而且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了好几年的情况下都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飞行员的身体过于柔弱。
暂且不考虑作战行动,即便是正常发射,宇航员都要承受巨大的过载
为了让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在发射阶段,不但要穿着笨重的抗荷服,还要固定在座椅上,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采用加压的方式来提高抗荷能力。显然,这些手段应用到军事上都不太现实。作为一种能够在大气层内外自由飞行,并且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的武器平台,即便要将飞行员绑在座椅上,也得让飞行员拥有操控能力,而不是像宇航员那样,把一切工作都交给计算机。
如此一来,就要求使用意识控制。
问题是,在过高的过载下,意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根本高不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成了空天轰炸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当然,早就有人想过用遥控的方式来控制轰炸机。问题是,在只能使用电磁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即便不考虑战场上的电磁干扰,也得考虑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干扰,因此在没有更加理想的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遥控操作的空天轰炸机也不现实。
正是如此,在2063年之前投入实战的空天轰炸机,实际上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轰炸机,至少算不上是全空域作战飞机。这些空天轰炸机往往只能在大气层外作战,进入大气层后,作战性能甚至比不上20年前的轰炸机,更别说与j22这类“终极”战斗机过招了。受此影响,空天轰炸机在战场上的贡献非常有限,往往依靠几乎无限的续航力,从本土起飞,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