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6(2 / 2)

庞劲东正在思忖着,要不要将长野风花的腿推开,却听到身旁风间雅晴的呼吸声,变得逐渐的粗重起来。

庞劲东微微侧过头去,发现风间雅晴正大睁着双眼看着自己,目光如这个季节的湖水一般微微荡漾着。

很明显的是,风间雅晴对长野风花的那条腿很有意见,但她不是要讨论长野风花为什么要勾引庞劲东,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风间雅晴见庞劲东要说话,急忙将中指竖在唇边,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然后用极低的声音告诉庞劲东:“门外有人”她一边说着,一边从身旁拿出了太刀。

无论何时,风间雅晴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即便是在睡觉的时候,武器也放在触手可及之处。正如她说的一样,门外的确有人,而且来人也没打算藏起来。风间雅晴话音刚落,只听响起了三下轻微的敲门声。

不等庞劲东发话,两道人影一前一后的射向门旁,手里都拿着明晃晃的刀,紧张的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看着自己的这两个保镖,庞劲东苦笑着摇了摇头。可以想见的是,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风间雅晴和长野风花都不敢有丝毫大意。但是庞劲东却不以为然,一则是叔祖没有伤害自己的理由;二则是敌对势力想要混进长箐山,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庞劲东从床上起来,好整以暇的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轻声问:“谁啊”

“老弟,睡了吗”听到门外传来的这个声音,庞劲东立即分辨出来人是杨家威,于是向两个女孩做了一个安全的手势,同时示意把门打开。

门刚打开一条缝,杨家威就一溜烟的钻了进来,笑着问庞劲东:“没耽误你休息吧”杨家威说着话的同时,目光在风间雅晴和长野风花的身上飘来飘去,但是两个女孩的衣服没有一丝凌乱,没有迹象表明刚才曾出现他所期待的那种画面。

杨家威狡诈的笑了笑,突然又变得一本正经:“有时间吗出来陪哥哥喝点酒”说罢,他将手里的一个食盒和一瓶酒高高举起,给庞劲东看了看。那食盒传来一股香味,看来里面准备了几个好菜。

庞劲东知道,杨家威找自己喝酒只是一个幌子,真实目的怕是要和自己谈一些事情。守着两个女孩本来就睡不好觉,庞劲东于是慨然应允:“好”

杨家威将庞劲东领到山顶的一块空地上,布置好酒菜,殷勤的给庞劲东斟了一杯酒,然后自己一举杯:“老弟,陪你杨哥喝了这杯”

这个时节的长箐山每到夜晚,气温会变得十分适宜,不冷不热。抬头可见头顶的一轮弯月,俯首可望脚下万籁俱寂的森林。感受着周围秋风飒飒,把酒举杯,真是一件好不快意的事情。

只是如果知道了天空中正不断堆积起乌云,此时此景恐怕就没有那么令人惬意了。

两人一连喝了三杯酒,又吃了几口菜,才停杯投箸。

杨家威微微一笑:“你杨哥我可是等了好久,才终于能够在长箐山看到你而且,庞老将军最大的一桩心愿,也总算是了结了”

庞劲东叹了一口气,观察着杨家威的表情,试探着说:“恐怕我四爷爷最大的心愿,不止是找到自己的亲人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杨家威神色没有一点变化,只是举杯劝道:“老弟,再干一杯”

见自己的试探毫无效果,庞劲东索性也不谈下去了,满饮这杯酒,打定主意看对方何时主动把谈话步入正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庞劲东接着吟诵道,然后称赞杨家威:“没有想到,杨大哥生在缅甸,长在缅甸,对传统诗词如此热爱”

“其实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果敢人”听到庞劲东的这句话,杨家威的脸色突然一变,刚刚那种轻松的神情不见了,转而带上了一些惆怅。

“那你是”庞劲东微微皱起眉头,颇为感到奇怪,因为在自己看来,杨家威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几乎毫无区别。

“我是克钦族”长叹了一口气,杨家威继续说:“我的父母是山兵,后来被缅甸政府杀害了,那个时候我才三岁庞将军收养了我,一直把我带在身边,培养我其实说起来,除了血统之外,我和一个中国人或果敢人,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了”

“原来是这样”庞劲东微微点了点头,不禁有些同情起这个吊儿郎当的家伙。

克钦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缅甸北部、印度的阿萨密省,以及中国的云南省。中国的景颇族和傈僳族,与缅甸的克钦族系出同源。

杨家威所说的“山兵”,是当地人对克钦族士兵主要是克钦独立军的称呼,因为克钦族人极善于在山区行动,而且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基本都在山里,无论生活还是打仗,很少有机会走出来。

克钦族骁勇善战,当年的英国殖民政府经常从他们中雇用青年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从印度打回缅甸,克钦族部队往往打前锋,为收复缅甸立下了汗马功劳。

克钦独立军是缅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装之一,也是缅北势力最大的武装,数十年来他们与缅甸政府军战争不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们与缅甸政府谈判,并签署了停战协定,由此得到了与果敢人类似的待遇,所控制的地区被称作“克钦邦第二特区”。

但是这种归顺只是表面上的,军中有很多人对这种“投降路线”感到不满。到目前为止,如果不考虑表面态度一直很暧昧的果敢共和军,在缅甸的十七支少数民族武装中,仅有克钦独立军和克伦族的武装没有归顺政府。

提起克钦独立军,就说到缅甸的民族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和日本人种下的祸根。

英国人殖民缅甸时,一开始即采取“七邦七省”的政策,对缅甸分而治之,利用一些历史矛盾,挑拨各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缅族的关系,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的克钦族抛弃了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基督教,与英国人合作对付缅族。后来的日本占领军,也奉行了同样的政策,从而诱发了缅甸民族分离主义的抬头。

缅甸脱离英联邦独立后,克钦族也借机要求独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立了“克钦独立军”,和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克钦政党”。

杨家威告诉庞劲东,庞文澜曾经将生意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