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这些日子一直为无人前来应榜而苦恼,如今听得有人接榜,自是欢喜。待见到揭榜之人竟是位龄女子,不禁一呆。好在轩辕反应即快,想起了那圣父门下梅韵娘娘不也是如此般的绝世佳人心道,如今洪荒人不可貌相,自己还是谨慎点好
当下轩辕向玄女行礼道:“仙子前来,轩辕真是不胜感激”
玄女久在天庭,自也是知礼之人,当下回礼道:“共主多礼了,在下名为玄女,乃是天庭昊天大帝座下,昊天大帝与王母娘娘得知共主在寻求那长生不老之道,特命我前来相助共主”
轩辕久为人族共主,自然也知道昊天与王母乃是道祖鸿钧亲封之人,不禁大喜,道:“有昊天大帝与王母娘娘相助与我,何愁事情不成”
两人进得宫来,轩辕道:“仙子此来,自是兄有成竹,还请仙子教我”
玄女如今也有金仙修为,又久随昊天王母,修行的都是昊天王母从道祖鸿钧那里习得的紫宵宫大法,练到极至,超凡入圣也是可能,区区长生不老自是小事
如此轩辕便将洪荒一干大小事宜交于他人打礼,自己闭关与玄女修习那长生不老之术。玄女得昊天王母之命前来教导轩辕,自然不敢藏私,只尽心尽力将心中学全部教与轩辕轩辕进展更是神速轩辕本就是聪慧之人,结合自己身体,常常能举一反三,旁通触类,如此一来,轩辕又在玄女所教地基础上领悟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时间自是流得飞快,如此却是十年已过,轩辕终将修仙之道习至大成,由一普通凡人进入到地仙境界,倒也真算得上是长生不老了
玄女见事情已毕,自己使命也算完成,只得依依不惜的拜别玄远,回天宫复命去了。
却说玄女与轩辕两人在一起共同修习那长生不老之术,竟然日久生情,行了那巫山之好,日后回到天庭后玄女一胎产下一子一女,其子取名杨戬,其女取名三圣母,自又惹出了一番故事不提。
第三十二节 黄帝内经
辕在修习了玄女长生不老之道后,心中感悟也是一天朗,轩辕心道:“天皇伏羲给洪荒众人留下了伏羲八卦,地皇神农留下了神农本草经,之后两人证就大道。如此看来,我的功德途径当在此长生不老之术上了”
轩辕久为人族共主,做事魄力自是异于常人,当下便又继续闭关五年,终于写成了那本后世称为三大奇书之一的黄帝内外经。
黄帝内外经又分为内经和外经。内经又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一共为八十一篇,讲的是人体调养、治疗、修身养性之事;外经也分为两大部分,为祝由科与长生卷,共三十七篇,祝由科讲的是起死回生之术,长生卷则是包含修仙之法,长生不老之道。
黄帝内外经大成,轩辕却没有出现预想中的那种通灵,反而是手拿着黄帝内外经在那琢磨:自己得道之途当在此举之上,为何自己心中却是隐隐觉得不妥
轩辕却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哪里不妥,只能先出得关来。黄帝内外经也就因此耽误下来,不能问世
如此又是过了一年有余,轩辕看着身边那些追随自己一起风风雨雨过来的老臣子一个个的离自己而去,自是心急如焚。偏生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轩辕愈是着急,愈是一点头绪也无。
这一日。轩辕在一洪荒百姓家中探访,却是见那户百姓正在烧香祭拜圣父圣母画像,突的轩辕心中一动,却是想起了圣父还留有一幅画像在自己手中。
原来自从轩辕打败蚩尤之后,洪荒再无大事发生。寻常事情自然也不用劳动李松大驾了,因此,轩辕只将画像交由宫人日夜好生祭拜。后来轩辕闭关十五年写那黄帝内外经,却是将此事忘得差不多了。
轩辕回到宫中,沐浴更衣。向着画像焚香祭拜。这次却是有所不同,轩辕只觉得那幅画像放出阵阵青光,将自己包围其中,舒服异常。片刻后。轩辕腾空而起,直向那玄木岛飞去
原来轩辕在当初张榜之时李松就已知道此事地来龙去脉了,李松自然知道天庭在中插上一脚,也是暗暗感叹昊天王母好算计。竟然连玉清圣人原始天尊也给搭进去了,难怪以后天庭可以统领三界千万年而不倒。
不过李松原本就对那些算计之事反感非常,又是是懒散之人,自是不会理会由哪方来教导轩辕。再说此举乃是轩辕证就人皇必然举动。也算得是有功于洪荒万世,岂是说管就管的
如今黄帝内外经已成,而轩辕却证不得人皇之位。求助于李松。李松自然是不能袖手旁观了。
轩辕却是径直来到了玄木府内。轩辕只见李松端坐于上。面带微笑看着自己,房中摆设简朴幽雅。仅一张会客桌和几把椅子,不禁暗暗心折。
轩辕就要上前跪拜,却是听见李松道:“共主即将证就人皇之位,何须行此大礼”轩辕只觉得膝盖下仿佛有软绵绵的东西垫着,再也拜不下去,只得就此做罢。
轩辕闻言大喜,圣父说自己快要证就人皇之位了,那定是没得假了,看来此趟来得正是时候,当下行礼道:“还请圣父指点于我”说完,就将怀中的黄帝内外经呈上。
李松接过书,看到书上标题黄帝内外经,不禁顿了一下。心道,自己在后世只听说过黄帝内经,却无黄帝外经,莫不有甚缘故当下一页一页的翻开仔细阅读。
轩辕在李松接过书后,也是忐忑不安,自要仔细观察李松表情,见得李松才一看标题就眉头一皱,顿时,心中只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却也不敢上前搅扰。只在旁静静立着,却又见李松仔细阅读此书,脸上表情却也有赞叹之意,不由得轩辕心中也是得意。
李松现在看的正是那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易筋经、道德经并称后世三大奇书,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发展了人体内部器官的五行属性,相对应与草木的五行近来调理,乃是后世中医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