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晚荣虽然和这位吴先生没有见面,已经从他的对子里见识到他的人品、才学,对这位吴先生的好感大增,很感兴趣,问道:“这位吴先生姓甚名谁”
“吴先生单名一个兢字,官拜右拾遗内供奉,有史才,修国史。”陈再荣给陈晚荣介绍吴兢:“吴先生和我们县馆黄先生是国子监同窗好友,到我们学馆来探望黄先生,顺道给我们出了这对子。吴先生说了,谁要是对出来,三月三上巳节踏青的吃穿住用他全包了。”
盛唐气象千古流传,陈晚荣于唐朝的事情知道得不少,于唐朝的名人知道得更多,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徐茂公、尉迟恭、秦琼、郭子仪、李光弼、李白、杜甫这些唐朝文人名相名将的故事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吴兢为何许人,隐约记得好象听人说起过,可于他的事迹却不清楚。
陈晚荣没有读过历史巨著贞观政要,自然是不知道吴兢被誉为史学界泰斗,他写的贞观政要影响深远,曾经一度给日本奉为教科书。想不起吴兢是何许人,也就不去想了,笑道:“再荣,你能倾听吴先生这样的大学问家讲学,是你的福气。”
“可不是嘛。可他出的对子也太难了,我想了一天也对不出。”陈再荣很是懊丧。
陈晚荣略一沉思,道:“其实这也不难,世事是学问,人情何尝不是呢李清泉李老爷子为人小气,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人上不同的茶,这固然惹人笑话,但这何尝不是丰富多彩的人情呢”
陈再荣是他伶俐人,一得陈晚荣提醒,顿有所悟,转着眼珠道:“世故人情,妙哥,你真行”
陈老实有点难以置信,问道:“再荣,你哥没读过书,他说的话有道理,可你得自个琢磨。”对陈晚荣能对对子还是不太相信,这才婉转提醒陈再荣。
“没读过书又能怎样哥还不是对得很工整。”陈再荣先是赞扬陈晚荣,继而沉思着说:“哥,学问要如何对呢”
陈晚荣提醒他道:“象李清泉这样的人,虽然小气点,为人诟病,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个性鲜明,多姿多彩,这就好一篇上佳文章,血肉丰满。你明白么”
陈再荣转着眼珠想了想,重重一下拍在大腿上,发出啪的一声响,兴奋得提高了声调:“哥,我想到了。世故对人情,学问可对文章,这下联就是:人情练达即文章。哥,你说这样对行么”
“妙妙妙千古妙对也”陈晚荣击掌赞好。
陈老实夫妇万万想不到陈再荣竟然在陈晚荣的提点下对出一副如此绝妙的下联,惊疑之极,眼睛瞪得老大,要不是起伏的胸口证明他们是活人的话,肯定会把他们当作两尊表情丰富的雕像。
按:西晋时期已经出了讲究合律的对句,这应该是对子的起源。经过南北朝对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朝文人之间已经逐渐开始流行了。真正把对子和春节联系在一起的是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他写的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对子和诗有很大的关系,唐诗盛极一时,不会没有文人对出对联,对子起源于五代的说法值得商榷。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七章 课外作业下
把陈老实夫妇的反应看在眼里,陈晚荣不由得莞尔,要是他们知道自己读过的书比起陈再荣多得多的话,他们肯定不会如此震惊了。这也难怪,一个没上过学,目不识丁的人居然能有这般见识,指点陈再荣这样聪明的人对对子,换一个人也会如陈老实夫妇一般惊讶。
“晚荣,你还会对对子甚时间学的”陈王氏率先清醒过来。震惊过甚,让她嗓子发干,声音尖了许多,早已没有了平时的温和,听起来有点刺耳。
“娘,我随便提几句,这都是再荣聪明,自个想到了。”陈晚荣决定用谦逊打马虎眼。
古人把对联句看成一门学问,而我们现代人是作为玩乐说着玩的,图一乐。比如“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这种搞笑的对联陈晚荣也参与了不少。虽不能登大雅之堂,至少还能煅炼智力,乐上一乐,再加上他的学识广博,在社会上生活上了这些年,于人情世故见得多了,一听陈再荣说起也就想出来了。
反观陈再荣,才十六岁,涉世未深,于人情世故所知不多,要对出这样的对子的确是太难了些。不过,他聪明过人,陈晚荣一提点他就想到了,陈晚荣这话也不无道理,陈老实干咳一声,数落起陈王氏:“你咋说话的呢晚荣没读过书就不能对对子么没吃过猪肉,就没见过猪跑”
陈王氏白了他一眼:“你晓得,你对出一个给我看。”
“你上天,我入地,我对上了。”陈老实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
这纯粹就是扯淡,不过逗得陈王氏忍俊不禁,卟哧一声笑出来,在陈老实背上轻轻掐了一下。
陈晚荣告试陈再荣:“再荣,吴先生出这上联,是要告诉你学问无处不在,事事留心,你的学问就会长进。”
“嗯哥,我明白。”陈再荣猛点头,很是兴奋。想了想,这才道:“哥,你会做数术题么吴先生还给我们出了一道数术题,我也没有想出来。”很是期待的看着陈晚荣。
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陈晚荣求助,没想到在陈晚荣的提点下真的对出来了,陈再荣不由得很是兴奋,决定再向陈晚荣求助。
象吴兢这样的大学问家,学识渊博,涉略极广,他会数术很正常,陈晚荣一点也不惊奇。这个吴兢虽然素未谋面,但陈晚荣于他的人品风采极为推崇,他出的题自然是要一窥究竟了,问道:“什么题”
一闻此言,陈再荣不由得欢喜不禁:“哥,这是算僧人的数术题。巍峨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巧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餐一碗饭,四人共喝一碗汤。请问先生能算者,山中寺内几多僧”
我们祖先的文学功底深厚,出道数术题和作诗一样,韵角格律全用上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