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行开骂了:“都怨那些兔崽子们,瞎嚷嚷个鸟捅了这么大的漏子。”
“你不也在吼”程晓天揭露一句。
昨天那到达石堡城前,谁个不是心潮难平费俊行不住搓手:“给百姓看倒没什么,只是人越来越多,这得什么时间是个头啊”
“哥舒兄,你以为呢”陈晚荣征询起哥舒翰的意见了。
哥舒翰才智超凡,计策多,深得众人信赖,目光不由自主的向他看去。让众人失望的是,哥舒翰双手一摊:“要我上战场,没问题。可是,这事我不行。小家伙,你有主意么”
要是在平时,王忠嗣肯定会反问一句:“你问谁呀”今天却是不住摇头:“没有”
“不会我们只能在这里耗下去”程晓天双手一拍,尖叫道:“监军,你以监军的名义,责令当地官员,要他们约束百姓,不让百姓赶来。违者,军法从事”
“可行”众人齐声赞同。
陈晚荣摇头道:“这种事,谁拦得住只有你程将军手中的横刀拦得住,你用吗”
“我哪能把横刀用来对付百姓呢”程晓天嘀咕一句。
陈晚荣猛的站起,在脑门上一拍,笑道:“我真是笨死了,这不是有一个现成的法子么”
“什么办法”众人齐声相问。
陈晚荣很是兴奋的道:“这办法既简单又实用。既满足了百姓的愿望,也不担误我们的行程。我是想,马上派人沿途宣扬,就说我们押着赞普回长安,路上,任由百姓来观看。”
“妙计妙计”哥舒翰率先称赞。
派人四处宣扬,说陈晚荣他们押着墀德祖赞回长安,再告诉他们路线。凡要看墀德祖赞的百姓可以等在那里,这样做既满足了百姓的心愿,又不担误陈晚荣他们的行期。更有一件好处,那就是省得百姓跑路,方便他们。
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谁能不赞成
“这事,不需要我们派人来办理。只需要将军以监军的名义,传令给沿途官员,要他们来办理,这事就算办好了。”王忠嗣出主意。
“没说的,就这么办”陈晚荣重重一下拍在大腿上,马上以监军的名义下令,派出军兵给沿途官员送信,要他们安排好。
人一派出去,陈晚荣下令,大军起行,往长安行去。
一路上,百姓围观,山呼万岁,称赞陈晚荣他们“英雄归来”的欢呼声响彻天地。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一七四 睿宗的恩遇
出了陇西,程晓天和费俊行率领的骑兵要去北地安顿,只能和陈晚荣他们分手。此次回长安,必然引起轰动,要是能参与其中,那是毕生的幸事。不过,程晓天和费俊行他们深知来年还有一场大战,他们还需要去北地准备,连去长安获得隆重礼遇的念头都没有动一下。
一路行来,百姓围观,欢呼声不断,齐声颂扬。陈晚荣他们走到哪里,称赞声就跟到哪里,以英雄般的礼遇迎接陈晚荣他们。
陈晚荣他们是英雄没错,不过,如此礼遇仍是让陈晚荣有些意外,要不是他们押着墀德祖赞君臣,相信百姓不会如此疯狂。
离长安还有一百里的地方,陈晚荣遇到了归途中最为隆重的迎接,因为睿宗派出的钦差到了,这钦差不是别人,正是段辉。
段辉带着睿宗的口谕,一是要沿途官员以最高的礼节迎接陈晚荣他们,二是要段辉代表睿宗来迎接陈晚荣。
“陈晚荣率军苦战,建立奇勋,朕特派段辉迎接回朝。”这就是睿宗的口谕,指明道姓是迎接陈晚荣的。
陈晚荣知道他们这次回去,必然会受到隆重的接待,可是,睿宗指名道姓只说他,而不言别人,还是很意外。听了睿宗的口谕,陈晚荣愣了愣,这才道:“段大人,你有没有记错这是我们大家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
段辉笑道:“陈将军放心,我段辉别的本事没有,这记性还过得去,不会记不住。皇上是说的你。没有说别人。陈将军放心,皇上赏罚分明,不会忘掉将士们地功劳。”
话都到这份上了,陈晚荣只得谢恩,和段辉汇合,向长安进发。
行到离长安差不多五十里的地方,只见前面人山人海。百姓夹道相迎。远远就欢呼声响成一片。一路行来,百姓围观的事情发生很多,陈晚荣是见怪不怪了,但是如现在这么多的,还是第一遭遇到。
百姓之多,多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一眼望去,根本就看不到头。陈晚荣由不得很是诧异。
最让陈晚荣想不到的是,这群人里不仅有窦怀贞、萧至忠、吴兢这些朝中大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也赶了来,个个脸上带着喜悦。裂着嘴直乐,好象大过年似的高兴。
就连一向严肃地李隆基也是喜笑颜开,脸上泛着光辉。
陈晚荣带着哥舒翰他们赶过去。飞身下马,就要见礼。太平公主快步抢上来,一把拉住:“晚荣,你是大唐的功臣,这礼就免了。”
“公主,臣幸得皇上赏识,才能征战吐蕃。天佑大唐,臣建尺寸之功,不敢言大功。”陈晚荣仍是坚持要行礼。
这时节,得保持谦逊。才不会授人以口实。要是稍有越轨举动。日后会给人弹劾。陈晚荣不是从策略上考虑,而是他这人本身就很谦逊。
太平公主不住在陈晚荣手背上轻拍。笑得跟开心果似的:“晚荣,你立了大功。还能如此谦逊,难得难得”
陈晚荣谦逊一句,这才和李隆基见礼。李隆基还是那般稳重,虽是喜悦不禁,却没有如太平公主那般表现,只是挥挥手道:“免了。我是奉父皇之命,前来迎接你们。”
睿宗这恩遇真够隆重的,派了他身边最重要的段辉不说,还派来李隆基,陈晚荣还真是想不道:“谢皇上谢太子”
李隆基接着道:“你们活捉了墀德祖赞,建立奇功。父皇这不过是仿效当年太宗皇上故事罢了。当年,颉利可汗给押往长安,沿途百姓喜悦不禁,奔走相告。太宗皇上也曾派大臣前来迎接。”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向突厥称臣,换得边境的短暂平静。这虽是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