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如今虽然廉颇未老,麾下更有猛将雄兵无数,但京营聚兵终究并非常道,禁兵虽说精锐,但平日调用也并不方便。朕拟让御马监选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再加上从蒙元逃回的青壮,练兵养马于内廷。如此一来,这内廷官制也需重定。你们两个常年漂泊海上,不像宫中其他中官一样只知道倾轧谋算,说话做事都是别有用心,此事便为朕好好参详。”
内官四品和外官四品的概念完全不同,郑和张谦一个是内官监太监,一个是御用监太监,品级甚至高于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这样的文渊阁大学士,然而在相见的时候仍需向大臣行礼。如今的宦官沿袭的仍然是洪武朝旧制,几个位子就能让一大群人使尽手段,若非他们根基稳固,只怕也会卷入其中。如今听朱棣这么一说,两人振奋之外更感悚然。
如此一来,原本排在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之后的御马监转眼便是炙手可热,这内廷官制重定的诱惑就更不用说了。
“此外,锦衣卫侦缉百官,权力大却无人监查,长此以往难免再有诸如纪纲这样的逆臣。朕预备设东缉事厂侦缉锦衣卫并百官,以内官统领,这也一并算在内廷官制之内。如今司礼监的几个人都已经老了,老而昏庸占据其位,该是时候让年富力强的人顶上。你们刚从西洋回来不多久,此事便多多费心,翌日再次远洋海上的时候,朕希望内廷能为之肃然。”
“臣谨遵皇上圣意。”
郑和张谦俱是心中凛然,慌忙退后两步齐齐俯伏于地。不远处的随行太监和禁兵见此情形,都明白皇上必定是嘱咐了这两个心腹大太监什么要紧勾当,心中少不得都是各有思量。待到扈从朱棣回了凉殿,张谦和郑和齐齐告退,出门之后没说两句话就分道扬镳。
尽管是太监,但和郑和一样,张谦在宫外也有私邸,可他多半时间都在宫中,在外居住的时间极少。他不像郑和有特旨在身不用管事,离开凉殿就径直来到御用监。一进门,他就看到几个太监团团围着陆丰巴结奉承,顿时皱了皱眉。
陆丰虽说正得意洋洋,但素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他仍是第一时间看到了张谦,连忙撇下那几个太监迎了上来,将张谦让到正中炕上坐下,又紧赶着吩咐人去倒茶。待张谦捧起茶盏呷了一口,他方才殷勤地笑道:“今早小杨学士和金学士到凉殿谒见扑了一个空,听说皇上带着张公公郑公公去了宫城方才悻悻走了。大伙儿都说,外头有文渊阁那几位学士,内中那几个司礼监的不过是仗着岁数大,要真正说起来还是张公公郑公公最得圣眷。”
尽管张谦素来谨慎,和郑和也没什么龃龉,但陆丰刻意将他放在前头,又是这样一通赤裸裸的奉承,他听在耳中仍是颇为舒坦。想想这个徒弟不过三十就已经窜升到了从四品,日后若是栽培得好也是自己一大臂助,他面色顿时霁和了下来,遂摆手打发走了其他太监。
“皇上如今预备重定内廷官制,你如今还年轻,机会有的是,切忌不要把春风得意的劲头放在脸上,皇上不喜欢轻浮的人。对了,你身上的伤可养好了小张大人毕竟救了你一回,虽说回来了,你也该上门去道谢道谢。”
陆丰听到张谦这番教训提点,心中不由得一跳。仔细审视自己回来这几天,可不是有些得意忘形,幸好他一向吝啬,否则要大手大脚,这麻烦只怕是更大于是,他赶紧连连点头,面上更露出了无限感激的神情。
“师傅放心,您说的我都记住了。至于那点擦伤早就好了,多谢您惦记着。这救命之恩我自然铭记在心,可小张大人是外官,我若是特地登门,让别人看见不但要挑我的错处,而且小张大人也会招人说道,所以我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
“让你去你就去”张谦不容置疑地吩咐了一句,见陆丰愣在那儿,他便压低了声音说,“你刚刚回来,御前还不曾让你当值,有些事情你不明白。总而言之,就连皇上都知道他救了你一回,你去登门道谢有什么好避讳的若是你觉得这样上门太过扎眼再过半个多月就是中秋节了,皇上照例要赏赐百官。除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攸之外,必定还会赐张越一些东西。你不妨等着,到时候少不得会派了你去张府。”
尽管知道张家一门荣宠非同小可,但陆丰听到张谦这样的断言,仍是不免吃了一惊。使劲定了定神,见张谦坐在那里淡然若定地吃茶,他不由得想到回来这几天听到的某些消息,立刻弯下腰低声问道:“师傅,有件事情我实在想不明白。皇上待陈留郡主几乎和公主差不多,可宗人府一连拟了三回仪宾的名单都被皇上驳了,难道是皇上已经看准了人我听说小张大人婚事未定”
闻听此言,张谦险些被一口吞下的茶水呛着,搁下茶盏瞥了陆丰一眼,他冷冷笑了一声,却是一言不发地将陆丰打发了出去。等到这屋里空空荡荡只有他一个人,他这才想起了永乐初年随驾北巡时朱棣写下的一幅字。虽说那幅字早就烧了,但他却记得清清楚楚。
北元、藩王、漕运
再怎么宠爱,陈留郡主终究是周王的女儿。周王虽说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自永乐初年以来亦是极其恭顺,但终究手中还握着三护卫共九千余人。如今的天下除了汉王赵王之外,手中仍有护卫亲军的皇族宗室,就只有周王一个,自然招人疑忌,皇帝也未必放心。那些宗人府的官员给陈留郡主选仪宾还只尽着功臣子弟,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第七卷 悲喜事 第039章 蕙质兰心小郡主
除了鸣镝墨玉以及南伯是杜桢在开封府收的三个家人,杜家上下几乎都是浙东带来的世仆。尽管统共只有二十几人,但昔日杜桢游历天下,裘氏和杜绾母女就是靠他们支撑起了偌大一个家,因此如今即便遭逢大变,这家里的人心倒不曾散乱。如今听得杜家和张家正在换庚帖议婚事,就连下人们也都是心中高兴。
“太太素来拿张公子当自己儿子一般看待,如今真是心想事成了。”
“这学生变女婿,传扬出去可不是一桩佳话”
“可是老爷到如今还是在锦衣卫大牢里头押着,消息全无,总不成到时候大喜的日子,老爷却仍是身陷囹圄看不到吧”
“两边还只是合庚帖初步商量着办事,哪里有那么快张公子是有良心的人,必定不会眼睁睁看着,总能使使劲想想法子。与其说这个,还不如想想嫁妆。虽说太太去年就开始托人置办家具,但按照如今北京城官宦人家的常例,只怕是还不够。”
杜家书香门第,原本在乡间不过是薄有田产,但在离乡之际早就悉数变卖,在南京和北京附近各置了一个两百亩地的田庄,况且大明俸禄微薄,家底自然不好和权贵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