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2 / 2)

兴唐 午后方晴 7099 字 2019-04-15

“这终不大好,”李治迟迟疑疑地说道。可是妻子儿子与军人出身的左相都赞成了,他对军事又不大懂,于是态度软了下来。看着阎立本,问道:“阎卿,你认为呢”

“臣对此不大明白,要么问一下裴卿,或者刘卿。”指裴行俭与刘仁轨二人的。

问裴行俭倒可,问刘仁轨,多半与自己儿子一个鼻孔出气。又说道:“朕还是觉得不妥,如果发现了,羊同不是与吐蕃jio恶,反而会与吐蕃同仇敌忾。”

“陛下允许,这个都不难,可以jio给臣来解决。”姜恪答道。此去凉州,心中忐忑不安,薛仁贵都败了,自己更不行。十分害怕,如果有什么好办法,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多多益善,尽情使出。

于是这几个唐朝的最大的大佬开始商议,如何绑架人家的xiǎo公主了。

听了一会儿,李治觉得y风阵阵,叹口气说道:“朕总是觉得不大好。你们先散去吧。

“喏,”众人齐声答道,李威也要一道下去,李治又说了声:“弘儿,你留下来。”

“是。”

看到众人离去,李治才说道:“弘儿,你现在身体好了,朕也感到高兴,而且也比以前聪明得多。”

“儿臣不敢当此夸奖。”

“你别先高兴,朕还有一句话,久久就想对你说了,虽然你这些变化是好的,可近来,出的一些主意,个个不是圣人贤义之本,全是在走歪én斜道,我很担心”

“”

“你看外面是什么”

“外面在下雨。”

“这才是立国之本。”

“父皇教诲得对,边功是次要的,国内百姓生活安定富裕,才是真正立国之本。”

“这才是你的钻研之道,军事自有武将去处理。现在是守成,不是创业。”

“是。”

“唉,可是我却是很担心,明年又有什么”让老天搞得李治害怕了,年年灾情有,而且是不xiǎo的灾情。只是一场秋雨,并不算什么。

“父皇,儿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言不当言”不管怎么说是父亲,看到他忧虑,李威多少有些于心不忍。

“说来听听。”

“关中本来地薄,人口拥挤,jio通不便。丰收之年,谷米售不出去,灾害之年,立即又出现饿殍遍野的情况。不如朝廷有什么举措,将他们迁往宽乡。或如两准江南之地,适合种植,特别是稻米。前些年大丰收时,粟米每斗只值三五文,可是江南之米,却是十文开外。”这个问题也与魏元忠谈过,拱卫两京之举,可现在百姓也太多了些。当然,朝廷做过一些举动,可做的力度不够。

还有为什么百姓不愿意迁往江南,这不是岭南,当真江南那么恐怖魏元忠没有答案,看看父亲有没有什么答案。因此,将心头这句憋了很久的话说出来。

s:大多说法没禄氏是正妃,芒松芒赞十三岁就迎娶了她。又说芒松芒赞于十三岁时继位,二十七岁去世。可史书记载芒松芒赞650年继位,679年去世。也就是继位了二十九年。这时芒松芒赞人到中年,禄氏家族虽权很重,也会忌惮。为什么没禄氏在芒松芒赞去世后,产下遗腹子,要隐瞒丈夫两年丧事不发,徐而图之时间太长了,会更àn的,这很不合理。再加上她的家世做正妃也不大可能,因此si下猜测没禄氏只是一名侧妃,芒松芒赞十三岁迎娶的是另一名王妃,又是侧妃又是遗腹子,与后宫之中配合,徐谋了两年才将丈夫去世消息公布。她下嫁时倒有可能是十四岁,也与松赞干布一样,是芒松芒赞无子,进行的正常选妃。

正文 第一百四十章 羞涩学拳 皆仿淑女

但李治并没有生气,迁为宽乡,前几年就有过朝议。因此耐心地解说道:“京兆百姓不可动迁的,国家京畿要地,百姓非不重,不会安全。再说,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

“是,”李威答道,可心中不以为然,即使拱卫两京,百姓也多了些。

李治继续说道:“其他各州百姓是有些挤,朝廷也动援过,为什么没有成功”

“儿臣不知。”

“虽然关中有过旱情,但不是每一年都有旱情的,又自远古起,开耕成熟。可迁往宽乡呢边塞之地,百姓不愿意前往,要么就是山东与两准江南各地,山东河北现在百姓也渐渐饱和,两准与江南之地倒是宽松些,可经常有水灾发生,其涝灾机率比关中旱灾概率更高。收成倒是好些,但好的土地,皆是有主之地,剩下的是涝区或是滩涂、沼泽,开耕不易。要么就是丘陵地带,其地更不如关中。又是天气湿热,离井弃乡,百姓多不情愿。朝廷根本就没有指望过动援过百姓迁往宽乡,只是动援了一些逃户。即使是逃户,都不大乐意。再说,两京之地,乃是国家之重,虽然百姓挤些,也是必须的。过多百姓迁往他乡,尾大不掉,对国家非有益处。”

明白了,说到底,国家不情愿,能安排高句丽的百姓迁往两准,但两京的百姓却是不能动的。动的只是无奈的逃户。难怪魏元忠也不肯说,不是不明白,甚至不赞同,但不敢说。

李威也感到这样想法不对,但这个时代,社稷的存亡却远在几十万百姓存亡之上。就是有异见也不能说。再说,国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