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指皇帝的功绩。
又说道:“昔日每亩地收成两石为田,可是今年我询问了一下,每亩地综合分摊下来,已经三石出头。但为什么粮食还是紧缺”
种了棉花,航海也带去大量的出口,桑田面积没有减少,棉花用场多,织布,做棉被棉衣,关健是老百姓家中,以前皆没有,空缺很大。粮食产量在提高,种植面积却在减少,因此粮价没有真正地降下来。
郑宫楚的四叔说道:“父亲大人,非也,此乃出自齐民要术。”
“当真齐民要术某也看过,有没有棉花,有没有营养钵移植有没有航海有没有提到两渠有没有竹纸”
“父亲大人,这是皇帝从遥远地方夷人听来的。”
“当真如此西方那么多夷人国家到达了洛阳,他们也说了,法兰克王国西边是无穷无尽的大海,这个先进的国家在何处为什么只有皇帝陛下一人听过,其他人皆没有风闻那天晚我与皇帝j谈了许多话,他说出了许多让人震憾的事,我也问过数次,他只是指着天不语”
“不会。”
“我在心中也怀疑可说一个简单的例,前几年文绫主产地在洛阳,荥阳也有,唐朝好的几十种细绫之一每尺百文,海客卖得多,这几年渐长,去年是一百十五文,今年涨到一百二十几文。但某观察了一下,桑田面积并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一部分,种植葛与麻的田是锐减。为什么,证明百姓种棉或者其他效益增加了,所以绫绸价格扬,种植面积却不涨。这过去了几年,不是很明显,再过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对皇帝很忌惮,不是因为他的军功,唐朝能打仗的人不是他一人。而正是这一点,并且做出这种大事,居然似乎没有人去关注,不露任何头角,这是何等的手段。那时候他只是太还有,航海转移了矛盾与田地压力,也转移了朝廷税务的压力,规模再扩大一点,一年仅是关税,就给朝廷带来多少金帛,而且这仅是开始,以后皇帝就没有了其他的手段不但如此,江南啊”
“江南怎么啦”
“年青时,我到太湖大房家探望,经过江南,看到许多江南的实际情况。说一件事,你们恐怕就能明白,三国并立时,孙权拥有整个江南,征用了多少士兵不是不想征兵,是人口太少,耕地太少,征不到多少军队。到了东晋南迁,情况稍稍好转一点,但还是没有开发。许多地方皆是水乡沼泽江南开发成熟,历史要再过好几百年,南宋南迁时,正式开发起来,但论人口数量,南宋依然不及金国。此次皇帝出巡河南道,是一个了解与表态,可是两位宰相去了南方,河东河北两道人口密集,又是国家边防重地,然而只让韦弘机巡查,可见皇帝的雄心”
“大哥是说”郑父的五弟狐疑地问道。
“一旦开发起来,你们大多没有去过,那将成为唐朝大的粮仓与宝库,唐朝繁荣程度有可能是现在的五倍十倍。然而全国x的兴修水利,特别是江南,首先要治理淮河以及泗水等河流,还有从沼泽与湖水中将圩区屹立起来,所需的资金将是一个千古未有的金额,甚至会是几亿缗、十几亿兆缗。”
“那岂不是不会实现”
“这话是不对的,不一定要全部开发,开发一块,就能收益一块。这个点心太大,皇帝心也太大,可终是吃不下去,这时候我们郑家与皇帝j好,到时候捐物捐财捐人,皇帝不得不分一块给我们。只要吃其中的一小块,我们郑家就会有无比的收益不仅是江南两准,还有青海、西域与辽东,这个皇帝都表示了很强的野心,但做事又不象王莽那样没有节制,从容有度,循序渐进,因此必得功。也许某是看不到了,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王朝,你们中间会有许多人必然会亲眼目睹。他对我说,一个时代来了,不配合的人将会扬威尖之,不配合的人在这股大洪流下,会必然淘汰,某反思了很久,想了很久,有理啊。”
“祖父大人,你夸大了他”
“不是夸大,是我想了很久。这时候我们郑家还是很贵,皇帝还没有掌控所有军国大权,是雪中送炭而且我与他j谈了很久,他十分理智,对我们几家心中很排斥,妨碍了朝廷的威信,甚至认为我们几家是国家的大累赘,但他不想国家有大的变动,好润物细无声,和平共赢地解决问题。这时候献好,虽让世人不耻,但却是时候。并且他不会对我们几大家族动武,也不敢。可不动武,就不会削弱我们几大家族看一看全国普及乡学,后果你们想过没有这仅是一种手段,以及武举的糊名制度,甚至将来科举的糊名制度,这是两种手段,若是有十种八种手段。要不了一两百年,我们几大家族有何优势而言具体的你们考虑轻重,一个是家族真正的未来,一个是眼下家族的名声”
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
理智让他认为稍稍低一下头,双方迁让为策,可也不愿意,一次低头,二次低头,三次低头,荥阳郑家也要一个脸面,也要一个名声。所以将族中所有重要的成员召集起来,仔细的商议,甚至不惜将南祖房的重要成员,以及沧州房的重要成员,一起喊到荥阳来商议。
这是郑宫楚想不到的,认为皇帝说得还有理,没有想到居然给家族带来了这么大困惑。
商议了三天,郑家做出决定,但散去后,所有的人都低下了脑袋
正文 第四十四章 脱变
第四十四章脱变
听从读者的意见,对章节名做修改,不引用古词做章节名。是过渡,与半部一样,开头是一个酝酿的过程,高á在后面,请各位忍耐一下。
史官对荥阳西,在史中记载为破冰之履。
但是李威却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商议了很久,既然出嫁,毕竟是郑家的嫡系女,不是金缕欲衣的太原王家,郑家说要高调出嫁,其实虽答应下来,心中还想争一个名份的。若是低调地往东宫一塞,那真的任凭皇帝处理了。再说,郑家的女,不能稀里糊涂往东宫一塞了事,因此希望朝廷在礼制做一些小小的变通。
条件不算过份。
但东宫几职皆满,不可能让郑家女到东宫做一个良媛,于是李威到了阳宫,解释了一下。
李唐自立国以来,多与关陇权贵联亲,要么就是太原王家、兰陵萧家或者河东裴家,这些望én远不是荥阳郑家的级别。李治听了后十分慎重,修养了一段时间,武则天与李威代处了所有国事,身体渐渐好了起来,脑袋瓜也变得清楚起来。
朝堂的局势,没有让他太失望,儿与妻的分割,使自己依然保持着话语权,于是开始尝试着再次批阅奏折。
听儿将事情讲完后,李治立即下诏,让裴雨荷为皇后。能在东宫中略低,然而低调安静,至少对李治妨碍极少。韦月为德妃、杨敏为顺仪、婉儿为婉议、徐俪为芳仪,碧儿为美人,狄氏姐妹与野辞明月为人。
这是初步的议订,以后李威执掌大权后,必然还会有变动,但定了高下之分。通过这一迁命,也看出李治对杨敏昔日之事,至今耿耿于怀,同样一个良娣,韦月做了四妃之一,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