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1 / 2)

泱泱大唐 黄昏前面 6134 字 2019-04-15

对了个眼神,再对王易问道:“王公子才情如此不错,手下随从身手又是不凡,想必祖上一定不是普通人家,只是某到杭州到任快一年了,此前为何就没有闻听王公子及你祖上的大名呢”

“李刺史,在下原本居于余杭县内,家父原本曾在前朝为官,前隋末时候逢乱世,家父因出意外,在几年前亡故,留下一点产业。在下在守孝期满后,也和小妹一道,举家迁到杭州城内居住,只是在下年纪尚小,家事都交由管家王复掌领,大部时间都居于府中,研读诗书,极少上街露面,所以李刺史未曾耳闻,也是正常当日也不曾听闻吴山上有诗会,只是一时兴起,与小妹一道外出游钱塘湖,在钱塘湖边赏秋色时候,看到吴山上有热闹,带着小妹去赶热闹的,未想到遇上了李刺史亲自主持的诗会,因心有好奇,也就上台献丑了一番”李弘节这样的问询,王易并不奇怪,将王作为他设定的身份,编好的理由,慢慢地讲了出来。

“原来如此”李弘节装作一副恍然明白的样子,“王公子极少出门,怪不得某事前未曾听闻”

王易所说的,与他派人打听的情况完全吻合,李弘节也没再问询。

李道素在看到了李弘节一个示意的眼神后说道:“王公子,家父赏你才学,原本想将你荐为乡贡生,进京参加明春的科举应试,只是耽误了时日,再加上杭州到长安路途遥远,船路也不太通畅,已经赶不上明年的春试了,但也没关系,还有后年”

“正是如此。”李弘节接过话题,“想必王公子居于府中博览诗书,一定是准备参加科举应试,某觉得你才情甚可,下一年不必参加州里的乡贡生选拔,直接授以资格,当日吴山诗会初衷即是此不过,还希望王公子再有上佳诗作呈上来,公之于众,以堵他人口舌”

听到李弘节也提起此事,王易站起身,作了一礼道:“多谢李刺史美意,只是在下自觉年幼,心智尚未成熟,才疏学浅,只会胡乱作一下诗作,实不敢去奢望科举及弟,即使要参加科举,也要待几年后再长大一些方可,再加上身边还有一更年幼的小妹,若是进京赶考,将其留于杭州,实是不放心,但要将她带往长安,数千里路的艰辛,也是怕她吃不消,因此想再待几年,再作考虑”

王易的婉言谢绝,还是让李弘节稍稍的有点意外,当日听李道素这样说,李弘节还以为只是客套之言,但今日听到王易这般说起,口气还是挺坚决,这才相信王易现在真的没有参加科举的兴趣,连乡贡生的资格也没太多的兴趣,这让李弘节挺是不解,如今天下渐安,读书人无不以获取乡贡生资格为荣,参加科举及弟,这是进入仕途的绝佳途经

此子年纪轻轻,做起事来却挺是出人意料,说话间的神态和语气也非同年人可比,李弘节心里的好奇心被强烈地勾起来

李弘节也想到,如今皇帝诏令各地官员举荐人才,但现在王易过于年轻,李弘节也并不知道此子作了诗作外,其他方面才学如何,若是其他方面都不错的话,确实可以算一个要才。他在看到王易那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和从容后,也有兴趣上来,很想了解一下王易到底有何才学,当下面带微笑地再说道:“原来王公子如此想,还怜小妹之年幼,不愿置其不管,实是大善之举,那某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弘节说着顿了一顿,“当日听犬子讲,你曾言及如今杭州城内外流民不少,天气渐寒,一些人可能会因饥寒交迫而毙命,因此建议官府出面赈灾可有此事”

第二十二章 献计

李弘节首先问询这事,王易有些意外,但这几天他也考虑过这些事,因此稍稍想了一下后也马上就回答:“李刺史,在下数次进出杭州城时候,看到城外有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在城内街上,也可见到一些乞讨的流浪者,还有当日雪后钱塘湖边发生的事如今已经是严冬,天寒地冻,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一定是饥寒交迫的,因冻饿而倒毙者也会有之,当日与李公子一道叙话时候说起此事,心中甚是郁闷”

王易顿了顿,见李弘节和李道素认真地听着,就继续说道:“在下也想着应该尽一份绵薄之一,资以这些流民救助,因此遣下人给一些流民施以粥食,一些府上人换下来准备扔弃的衣物,也收集起来,送赠给需要的人,无奈一家之力量过于单薄,无法资助更多的流民在下想着,若是官府能出面,以城内外设一些救助点,对流民施以粥食,那或许可以拯救数百上千的流民。”王易略带感情地说道,末了还加重了一句,“这些可都是我大唐的子民啊,许多还是拖家带口的,看着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小孩,真是让人心痛想必李刺史也曾耳闻这些事,一定为此忧虑的”

李弘节心内微微地惊讶,但脸上表情却没有变化,点点头道:“王公子此话说的在理,这些事某自是知道,但想不到,王公子如此一介年轻之士,竟然也关心此等民生之事来”

面对李弘节带点疑惑的眼神注视,王易表情也是如初,只是语气略带悲意地说道:“上次雪天后,天气越加的寒,听闻有不少的流民因为饥寒交迫无法生存,不惜铤而走险去犯事,这段时间抢掠、偷盗之事常有发生,在下府中也曾有流民入内偷盗,府中人遭受惊吓在下想,若这些流民能吃上一口热饭,能有个躲避风寒的地方,那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掠、偷盗吗应该不会”

王易府中倒是没有什么人进来偷盗过,不过他听王复讲,城内多家府中已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了,还有人因去抓捕偷盗者而被砍伤的。王复也讲起过,前几天杭州城外清波门附近,发生了一起命案,就是两名装束像似富家人的士子,在出城时候被人砍死在路边,身上的财物被人抢掠,衣物也被人扒去,事后那几名行凶者也很快被抓住,这几个人被官府审问后,也老实地招供了,他们是因为好几天没有吃上东西,才想着去抢掠点粮食或者财物来,以填饱肚子的,这样的事听起来让人唏嘘感叹,但想想又不难理解,许多朝代末,不都是因为百姓生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闹事的吗

肚子吃不饱,没东西吃,加上天寒,饿死冻死皆有可能,去抢劫杀人,至多一死,能得到一些钱物粮食,至少能苟延残存性命,还有可能延续家人的性命,侥幸不被人发现的话,那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许多原本老实的人,正是可能出自这样的想法,而不惜去做抢掠杀人的事的,一般来讲,灾荒的年份犯事的人肯定多,富足的时代各种案件的发生率肯定少去,这是一个定律,吃的饱,穿的暖,又没有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话,谁不想安安稳稳好好地过日子的

王易这样说,李弘节一下子无语,这是目前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实,确实是因为有许多流民因为吃不上东西,没有御寒的衣物而犯事,钱塘县衙内抓了不少这样的流民。但现在官仓内存粮很少,不够接济流民之用,他因此也向朝廷上表请求调运粮食,来赈救流民。但奏表送上去才没几天,应该还在往长安送的路上,朝廷会不会同意调配粮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他这几天忧心忡忡。听闻当日王易与李道素说起过此事,听李道素说,王易好似还有一些法子,因此今日也想顺便问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