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都十分便利。然而这样一个天赐的工业基地却时时刻刻处于别人威胁之下,这怎么不叫人恼火。更何况外兴安岭以南地区的黄金储量可是后世整个中国的四倍以上,在现在实行了金本位结算后,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吧。
所以,不论多艰难,要付出多少代价也一定要把已经夺回来的土地守住。
至于军事装备方面,九大兵工厂将逐步脱离各省各督的掌握,划归到工部的治下,而各个兵工厂也将开始实行独立核算,也就是说以后要换什么装备,都得拿钱来买。而要买哪一家的武器,那就看谁的东西价廉物美了。这样做自然是为了提高各兵工厂的能动性。
在用迫击炮和手榴弹的技术同克虏伯再换了一批设备,金陵机器局和汉阳兵工厂终于有了点小克虏伯的样子,或许是德国人为了照顾他的奥地利盟友,又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德国人在征得大清的同意后,向奥匈帝国开放了迫击炮和手榴弹技术,而关绪清当然不会介意奥地利人帮助中国在北方再建立一家兵工厂的诚意,毕竟奥地利波希米亚的斯科达兵工厂可是与德国克虏伯齐名的存在。最终,奥地利人选定的是山东机器局在山东聊城的一处厂房。
这样,大清就拥有了三家亚洲一流、在世界也排得上二流的军火工厂。汉阳兵工厂已经开始研究大清的第一代步枪,参照物自然是新军使用最多,技术也了解最深的老毛瑟,只不过德国人正在研究毛瑟。关绪清授意汉阳兵工厂总办蔡勇不妨与德国人联系联系,看能不能学习到些最新技术。至于金陵机器局,据说正在仿造马克沁机枪,历史上中国仿造的第一挺马克沁机枪诞生于1888,应该也为时不远了。
未来五年,陆军的装备就以统一制式为主,中英战争期间,关绪清已经深刻体会到使用“万国牌”武器给后勤带来的巨大负担,兵部几乎是用了与作战部队相同的后勤人员去配给各种不同型号的子弹和炮弹。
而且不同制式的武器也加大了指挥人员的指挥难度,这在火力协同的时候尤其明显。所以这份由兵部制定的计划中,强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拿出了解决方案,轻武器方面,如步枪、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这些已经能够自制,挑选好一种型号后,接下去的问题不过就是扩大产量,难度在于火炮的选择,兵部倾向于价廉物美的格鲁森炮,关绪清则更喜欢后世赫赫有名的克虏伯炮,最终双方妥协,在小口径的行营炮和山炮上采用格鲁森炮,而在大口径榴弹炮和加农炮上则采用克虏伯炮。
毕竟在中英缅甸战争时期,新军使用的美国装备弹药补充太困难,西南集团军
使用的清一色德国装备补充起来就比较方便。后来又有缴获的英式装备打完就打完了,根本没地方补充。
而军备的统一也使得将来的战争中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逐鹿东亚 第一百零一章 俄国的报复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1月,中英缅甸战争、中俄西伯利亚闪电战已经渐渐的散去。国民讨论的重点都是最新颁布的五年计划,和最新的服兵役制度。
不过这些似乎都无法破坏关绪清立刻把这个国家转入发展中来的心情。一道道旨意、接二连三的人士任命从职能上已经转变为内阁地南书房中发出,显示着这位十七岁皇帝地决心。现在地形式实在太难得了。
从世界范围看,虽然越南、缅甸两场战争彻底得罪了英法这两个帝国主义大佬,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日子,这两大殖民帝国必然会千方百计遏制中国地发展。
比如在西藏、缅甸搞出一些小动作,全力支持日本发展等等,但正如那句名言所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从这个角度上讲,通过这两场战争,中国起码获得了与英法对等谈判的资格,其它殖民主义国家在窥伺中国的时候也会首先掂量一下,而不是始终把他看作是一块喂到嘴边的肥肉。
这样的转变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压力的沉重与否,决定一个国家政策倾斜的角度,是军事还是经济。
而有了平等的地位后,才有了开展外交合作的可能性,这从战后与德、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便可以看出。大清全面接受德国、美国的资本和产品,使得两国获得了一块庞大的资本输出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而中国则获得向两国部分生产技术支援、在两国资金支持下金融财政改革以及全面派遣留学生等帮助。
这样看上去似乎是中国吃了亏,不过看问题应该看到实质。任何一个一穷二白、封闭落后的国家要完成文明开化的转变,都离不开先进国家的帮助,正如日本之与英国,新中国之与苏联,所以付出适当的代价是必须的。
而与英法这两个手握大量资本却不乐意改造本国产业的国家不同,这个时期,德、美两国的工业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资本都在国内消化了,向海外输出的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这样规模的资本输出不但不会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反还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这就像一群羊会把草全部啃光,而两三只羊却会让一片草地更加肥美。
至于说产品倾销,且不说两国与中国都隔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不论是从汉堡把货运到缅甸仰光还是从洛杉矶把货拖到上海,这个运费都是相当惊人的,要知道这个时代既没有飞机,就连蒸汽轮机也没有发明出来,大型货轮能跑出十几节的速度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这些条约远没有纸面上看上去那么可怕。
虽然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中国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社会经济的主流。
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大量优质的,高质量的流通商品是必须,与其让英、法的劣质商品充斥在市场上,不如享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要知道德、美两国的大部分技术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至于本国地工厂,一来德美的产品都是高端产品,对刚刚起步,主要经营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民生产业的他们冲击不大。
二来这个时代的工业门槛不高,模仿、翻造的可能性很高,也使得国内的工厂可以很快的追赶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