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09(1 / 2)

,一听之后吓得面如瓦灰,怔怔的盯着皇上,颤抖着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关绪清站直了身子,立即恢复了皇帝的威严,高声说道:“袁世凯罪大恶极,朕决定于明日午时在总督府门外将你处以凌迟之刑”

袁世凯瘫软在地,两眼翻白,脸上的肌肉都由于恐惧而扭曲在一起,几个军兵一拥而入,把他架起来拉出大厅。

当天下午,在关绪清的主持下,在新加坡各处发布了安民告示,并告知全市市民,明日午时对袁世凯等逆囚明正典刑。消息一出,原本聚在新山的百姓都又回到自己的住处,在军兵的帮助下重建家园,各安生业。新加坡的秩序一时间为之井然。

第二天,正是1902年7月15日,新加坡总督府门外人山人海,几乎全城的百姓都闻讯过来观看,一声追魂炮响过之后,帝国皇帝亲自带着文武大员坐在监斩台上,老百姓抑制不住内心的崇敬,都山呼万岁,关绪清面色和蔼的向百姓们点头致意。

二声追魂炮响,袁世凯、袁克定、袁克文、段芝贵、梁士诒、陆宗舆等人都狱卒押解着来到法场上,按照位置站好,行刑的刽子手祭过断魂刀之后也在犯人身后站好,等待行刑。按照皇帝的旨意,袁世凯父子三人由于罪大恶极,将被处以凌迟之刑,其余的二百四十八名逆囚则处以斩刑。

此时,法场前面已经竖起了一根上边有分叉的粗木杆,不一会,三个行凌迟刑的刽子手们也来了,他们每人带一只小筐,筐里放着铁钩和利刃。刽子手们取出铁钩利刃等,放在砂石上磨得非常锋利。狱卒把袁世凯父子放在一只大箩筐里,拔掉帽子和鞋袜。

袁世凯这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几十岁,抬起迷离的双眼看了一下四周,只见围观者数以万计,把周围的道路、空场堵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房顶上都爬满了人。

这时,冯相华起身来到法场上高声宣读圣旨,由于周围人声嘈杂,他都念些什么,人们听不清楚,只听他最后的一句是:“照律应剐三千六百刀。”刽子手齐声附和,声如雷震,围观的群众莫不心惊胆颤,两腿发抖。

“砰”的一声,三声追魂炮响,行刑开始了。人群更加骚动起来,爬在房上的人有的站起身,伸长脖子,想看看刽子手怎样剐人。但由于近处的人围得密不透风,稍远一些就看不见行刑的场面。

过了好大一会儿,只见那有分叉的粗木杆上垂了一条绳子,有人在木杆后面拉动绳子,绳子的另一端便吊起一件东西,鲜血淋漓,原来是人的肺和肝,一直吊到木杆最高处。这说明犯人的肉已被割尽,开始剖腹取五脏了。又过了一会,木杆上的绳子放下来,卸下肝肺,又吊起一颗人头,这说明袁世凯父子已被砍了脑袋,悬挂示众。接着,又把袁世凯肥胖的躯体也挂了起来,使他的胸贴着木杆,背朝着众人,大家看见他背上的肌肉被割成一条一缕的,却没有割掉,千百条密麻丛集,就像刺猬似的。这时,凌迟之刑宣告结束,三名刽子手手舞红旗,来到关绪清面前恭声道:“启禀皇上,逆囚袁世凯受三千六百刀,袁克定和袁克文各受两千七百刀。”

关绪清摆了摆手,意思是知道了。

杀完了袁氏父子之后,法场上刽子手一声吆喝,手起刀落,二百多颗血淋淋的头颅滚落在台板上

风云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百一十五章 十月革命

关绪清处理完灭袁的事务之后,召见了被袁世凯囚禁了二十多天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对他们的忠心给予了大力表彰,当即拟旨任命段祺瑞为新加坡总督,冯国璋加上将军衔留任印度尼西亚,并擢升蔡锷为马来西亚总督。段祺瑞等人感激涕零,并立即着手重建新加坡,恢复社会秩序。

关绪清又授命军事统帅部对于此次剿袁战役中的陆海空三军有功之臣给予表彰。袁世凯反叛一事终于落下帷幕。

但此时的世界形势已经风起云涌,历史的发展进度正在加快,蝴蝶效应被无限放大。

德军参谋长冯鲁登道夫将军发表了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总体战,新政府刚刚成立不久,热血、好战的德意志人又开始把目光放在战争上面,战争的气氛以此书为开端,重新在德意志国内燃烧起来。

鲁登道夫阐述了颇具未来眼光的战争论断:第一,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第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第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第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第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

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分歧越发严重,鲁登道夫迫切的希望找到一个懂军事的军事奇才来接替兴登堡的位置。这个人会是谁呢

布尔什维克组织成立之后,俄国国内的工人阶级运动风起云涌,俄国临时政府面对这样大规模的运动风潮,开始是镇压,后来是瞒和,但是都难以制止这种发展势头。俄国工人运动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推翻腐朽的、堕落的、依附于中国势力的临时政府,俄罗斯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说话的政权,这股运动风潮的背后当然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