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未来,抒发自己鸿鹄之志,云程万里的畅快之感,这让不少绷紧了身体的王公贵族们莫名的一松,有的甚至瘫倒在桌下,就坐在地上大笑大哭大悲。
琴声渐缓,众人终于收回了心神,重新坐了下来,聆听着这奇妙的韵律,琴声中不再有杀伐之气,带来的是战后的和平与宁静,人们似乎又回到了那寂静的森林中,所有人都很享受这种寂静与和平,竺寒萱玉手轻弹,从始至终她都没有去看琵琶,而是一直盯着高台上那个红色龙袍的冷厉少年。
层层泛着涟漪的乐音音色犹如一汪清水,清清泠泠的,似夏夜湖面上的一阵清风,引人心中松弛而清新,琴声委婉却又刚毅,券券而来,又似高尚流水,汩汩韵味
深吸一口气,竺寒萱慢慢放松下来,但丝毫不失去那种感觉韵味,继续最后的演奏,直到最后一个尾音结束都是全神贯注的,身心皆融入曲中。
“叮”
秦王破阵乐,至此收官
一曲毕,百余名乐手躬身一礼,竺寒萱抬头嫣然一笑,艳绝尘寰
可爱的分界线
小妖:这一章写了我八个小时,抽了两包烟,唉,不说了,一说全是泪啊,古人咋就那么才艺双绝捏。有推荐没
大唐皇帝李治 第十二章国宴比武,拜火教的挑衅
更新时间:20111013 2:34:48 本章字数:7462
第十二章国宴比武,拜火教的挑衅
独坐楼台观明月 一夜琴声弦泪落,当竺寒萱一曲终了,和所有乐者、舞者行礼时全场爆出海浪一般层层叠叠的掌声、叫彩声,每个人恨不得都上去拥抱一下这个精灵一样的女子,很华丽的无视了那千余陌刀军和刚才还大声叫好的轻骑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乐声把在场诸人引进了一个音乐的奇异境域里,不少在场的老学究都是啧啧赞叹,有的回忆那令人难以捉摸的深越味道,低回处伤情感怀,高昂时澎湃海潮般的冲天血勇豪气,仍然忍不住心灵微微颤抖,尤其是在看到那眉目皆可入画的芳华红颜时,颤抖的无疑更加剧烈了,看的李治心暗骂,一群禽兽。
李治幽幽一叹,最使李治不能自己的,却是竺寒萱弹奏时偶尔闭上眼那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放任自然的美态。
一曲虽终,乐声却不止,仍然回荡在每个人的脑海。
宴席上长孙无忌赞叹道:“小姐此曲和陛下当年差太常丞吕才所做的秦王破阵乐颇有不同。”
竺寒萱轻垂螓,显露出如天鹅般优美的修长粉项,柔声答道:“长孙大人请勿见笑,此曲乃奴家和贤妃娘娘共同所改,有冒失之处,还望各位大人见谅。”
长孙无忌抚须欣然道:“老夫早便猜到,只是要由竺小姐亲口证实贤妃娘娘和竺小姐皆名不虚传的奇女子。”
台上的李治看着竺寒萱,依然是那么清逸脱俗,萧家果然是个不乏萧后、萧淑然此等女子的兰陵烟花世家啊,遂道:“寒萱,入席。”
“寒萱谢陛下。”绝美的女人抬头深深的看了一眼,眼神复杂的谁也读不懂。
台下除如长孙无忌、褚遂良、唐俭这样宰相级别的重臣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离席少许,待这天生丽质,才艺双全的绝色佳丽坐好后,始敢重新入席坐下,以示尊敬。
竺寒萱最后是坐在上官婉儿身边,也许是因为和上官青衣知己难逢,旁席之人竺寒萱连看也不看,倒也孤傲,眼看着一阵幽兰香风飘来,上官婉儿不由心跳加,待竺寒萱坐下后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寒萱姐姐,你嫁给我。”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全集到竺寒萱身上,可是却没有人敢露出色迷迷的样子,一来是被她高贵的气质所慑,更怕是被她看不起,甚至有人竟暗藏讨她欢心的念头,纵死也要抱得美人归。
谁曾想这个胆大妄为的上官婉儿开口第一句便是如此赤1u的调戏之语,
竺寒萱不可抑止的一愣,美目滴溜溜的在上官婉儿稚嫩的脸上打了个转,娇笑道:“婉儿下一辈投身男儿身,姐姐便嫁于你,如何”
“不好,要嫁便现在嫁,那般远谁能等的,说不定下一辈子婉儿还是女儿身,又如何人说,五百年出一圣人,像姐姐如此花容月貌的女子怕也是要五百年,下一辈子如何能有如此绝世红颜”说完还重重一叹,好似不娶了竺寒萱便是她上官婉儿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上官婉儿年纪虽小,但口齿伶俐,嘴角生风,且深懂讨人欢喜之道,捧赞得亲切而不着痕迹,倒也不愧是袁天罡赞其将来有“称量”天下的宰相之才。
武顺在近处观之,更觉竺寒萱像朵盛放的鲜花,幽香袭人,而最动人是她的风姿,无论是甜美的声线,抑扬顿挫的语调,至乎眉梢眼角的细致表情,都有种醉人的风情,使人意乱神迷。
旁边的武碧娘看了看竺寒萱,又看了看李治,忽然出一声低沉得只有武顺才听到的叹息,成长的烦恼啊。
台上的李治等台下众大臣士子闺秀清醒回味过来后,想着不能让此次皇家晚宴成为竺寒萱的个人秀,道:“众位爱卿,若早知寒萱的琵琶声比天籁更好听,朕定要时时请各位爱卿共赏,饱听寒萱仙曲才是,朕现在倒也期待下面能有什么惊世之作呢。”
竺寒萱见李治如此,眼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心大讶,自己平常不是经常独自弹给他听吗,每次弹最后都弹到床上了,今天竟当着自己面胡说,想到这儿,竺寒萱忍不住心好笑,看李治的眼神却越加温柔了。
远处的唐俭凑近皱紧眉的长孙无忌细声问道:“长孙大人因何事皱眉”
长孙无忌眼射出迷惑神色,低回道:“太像了太像了像极了年轻时的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