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贞疏听着皇上说着暖心的话,心里一感动差点眼泪都来了。
“臣谢皇上恩典。”
“对了,令爱月前就来到京城。朕把她安置在朕以前的府邸,待会叫人传她过来,你也好有个人伺候。”
吴贞疏咋听到自己的女儿来到京师,居然给皇上安排到以前的信王府邸,他心下很是惊讶,现在虽满腹疑问,可他也不敢问皇上,只好等女儿来时再问了。
“好了,你好好休息,朕走了。你见到秀儿的时候,唉,算了。朕也有失信于人的时候。”
“臣恭送皇上。”
我心里觉得失信于吴秀儿,有些过意不去。毕竟一个女孩子不远千里来京,就是为了父亲的平安。我还答应人家来着。这回阿,真是没面子了。想着想着,居然走出了皇城。旁边跟着的一帮人,居然也没有说话,就是紧紧跟着我,搞得我心里觉得怪闷的。
“傅山,你们怎么不说话啊”
傅山显然给我问得一愣,回过神来,才答话道:
“臣在想,皇上仁德过人,对臣下关心委实令人可敬。”
“呃傅山啊,在朕身边,你不用奉承朕,那你在外头也比朕知道的多一些,有什么话,都可以跟朕实话是说。”
“臣知错了。臣刚才是在想,皇上亲临太医院看望吴大人,有些过于荣耀了,历代惟有治世贤臣才有这殊荣。”
“嗯,这个朕知道。朕就是要给世人立个榜样。要让他们知道,只要是清正廉明的臣子,朕就会把朝廷的恩典赏给他们。朕就是要下面的人知道,朕要的是什么样的官员,也给下面那些清廉自守的官员树掌明灯。”
“皇上圣虑远见,臣不及。敢问皇上这是起驾去哪也好让方公公先准备着。”
“呵呵,朕也是在宫里闷得慌,才出来透气,但这”
我刚要往下说的时候,却看到迎面来了个汉子,大街上一个汉子原本也没什么的,只是这大冷天的只是穿着些许厚的长裳,不由得我多看了他两眼。嗯,原来是他,谷刚他不是回山东老家了吗怎么身上带着伤
“傅山,那不是那天你结交的汉子吗”
傅山也看到了,只是皇上在一旁,他不好上去搭话,他又恐谷刚看到他,若谷刚向他打招呼,他不知怎么处理。正乱想一通的时候,听到我问才松了口气。
“谷兄,怎的还在京城”
“原来是傅兄,说来惭愧”那大汉谷刚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原来那日他说要走,只是虚晃一枪,当时他来京参兵,以为必能收用是以没有多带盘缠,所以回家不成,只好在京城作些零工,不想冤家路窄,在城南居然又碰到张四知那恶少,一阵纠缠下,谷刚让他们捉住,给痛殴一顿后,丢进了大理寺监狱。因为皇上下旨重新查案,他才给放了出来。现在刚从牢狱出来,正没地方安身,不想在路上碰到傅山一群人。
那谷刚脸红了下,也没做隐瞒,就把这连日来的遭遇说了遍。我看他这么直爽,心下喜欢,就有了招揽的意思。
“这位谷兄弟也是侠义之人,朕看洪承畴不要你,是他的损失。你就留在朕身边做个侍卫好了。”
因为周围没有别的人,我也没有多做掩饰身份。谷刚听到我说的话,心中还正犯迷糊。
“这位弟兄是”
傅山见状,忙在他耳前嘀咕几声
“啊,草民谷刚叩见皇上万岁爷”谷刚一听,两眼瞪得老大,他知道傅山不是个乱来的主儿,谁也不敢在这京师冒充天子,那么傅山自然说的是真的,于是连忙下跪行礼。
“不用多礼了,上次在五塔寺朕就见过你了。本想和傅山一起招你过来的。现在倒好,又聚回在一起。朕看你武功不错,心思也粗中有细,给朕做个文华殿的侍卫如何”
“草民谢皇上天恩。”谷刚几乎不信自己的耳朵,心里想着那天一定要去还神
“好了,等下你跟这两个侍卫到内城司报到咱们都回去吧,以后傅山午后到乾清宫侍侯吧,有什么给朕提点下。别在外面候着了。”我看着这灰朦朦的天,地上又湿漉漉的,实在想不到去哪里可以消遣下收了个侍卫算是有点收获,所以还是打道回宫
“臣遵旨。”
一群人有点傻乎乎的走出来,又走回去了那些守门的侍卫脑门直冒问号
第三十三章 要保的内阁新版
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崇祯的生日,刚好就在民间所说的小年那一天。因为我一向提倡节俭,所以十二月十二,礼部来请示万寿节如何安排时,我就下旨简办,不需大臣送礼,就请各内阁六部大臣,封侯拜将的功勋,宗室近亲吃顿饭就好了。下面的官员更加不能借过万寿节搞什么庆祝活动。
吴贞疏已经搬到外面的一座宅子,吴秀儿也从信王府邸搬了过去。因为觉得自己有点失信于她,见到她时,若她问起不知如何应付,干脆就不去见。只是叫傅山带去些银两,并让他看下吴贞疏恢复的怎样
婉琴皇后已经挺着个大肚子了,虽然史书上说是男的,可那是历史上的崇祯,现在换成是我,谁知道会怎样每天我都去那摸摸她的肚子,陪她一阵。其它的时候,隔几天我就会睡在田袁两妃那。
这天在乾清宫处理完政务,时间尚早。旁边的傅山,侍讲曹文衡,李邦华,陈文一陪着我聊天。因为大家这几个人年纪都相仿,很快聊天的氛围就调动起来了。我看陈文一有话欲言又止的,就说:
“陈文一,你们都是天子近臣,有什么不能说的,不要婆婆妈妈。就算讲错,朕也不会怪你们。”
陈文一倒是真的有话讲,受皇上一鼓励,便站起来启奏:
“回皇上,臣自陪侍在皇上身边,每每看到皇上召见臣子,或发布诏令,都一言而定,臣以为如此不好。”
“哦,有什么不好”
“臣以为,皇上置六部,组内阁,都是让大臣主理政务。如今每日各方奏折都有数百件,皇上一人委实看不完,臣以为该分些担子给下面的臣工,皇上抓其主要便可。如事事都需皇上作主,那臣下都只是跪着接旨,长此以往,不仅大臣没有主见,即使皇上旨意上有什么纰漏也不敢指出。皇上何须把臣子的担子往圣上身上加呢皇上只要管好朝中百官,百官管好大明。皇上万金之躯,不可操之过累”
“呵呵,你这陈文一啊,是不是拐着弯说朕太过集权,把内阁都架空了”
“臣不敢”
“朕不是怪你,朕也知道,这地方的事情,朕未必有朝中的大臣明白。但这地方的事情,关系到大明的根本。朕一再强调就是只有地方官员做好,那才叫做真正的做好。如果朕的旨意到了地方都变了模样,那有什么用这些就要靠本朝廉明的臣子,靠朕的各省巡查御史们来保证了。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