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3(2 / 2)

异世明皇 半介过客 5805 字 2019-04-16

现在武科已经收归到一心学院,如果不能去通州考试,那么武生们的仕途就很有限了。一般情况而言,以前考取了功名的武生们都会想去一心学院进学,这就造成了学院每次招生都有大规模的人报考。现在考一心学院比以往要难得多,但考上去之后身份地位霎时就不同了,不仅可以在皇上嫡系的直属卫当差,还与众多一心学院的同窗结成关系。所以尽管每届录取是几百取一,但各地的武生都会去试一试运气。李璡父母在不远游,这也是为人子应该做的。

黄宗羲安慰道:“你也别丧气,若你真有本事,我荐你到别处也一样”

李璡拱手谢道:“那学生多谢大人提携,但学生目前只是想在家奉养老人,待日后有机会了,学生再来叨扰大人”

“好说,好说,今天就不说这个了我来南京这么久也没遇到个什么痛快人,今天难得有缘跟你结识,来,咱们痛快的喝一场”

“好好,学生求之不得”

当天黄宗羲跟李璡喝得烂醉,最后还是黄安扶着黄宗羲回驿站的。以后,李璡每隔几天就会来驿站拜访,或带来些好茶,或者是些书画,偶尔还动动枪棒,这李璡雅俗共赏大合黄宗羲的脾性,两人关系越发亲密。

过了几日,黄宗羲要回扬州等地巡查,便对前来拜访的李璡辞行道:

“我有公务在身,虽不是什么重任但估摸着也要去十数天,待回南京城再来找贤弟一叙”

李璡没有想到黄宗羲这么快要走,一怔之后马上问道:“大人这就要走嘛可还是去淮安查盐政”

“嗯”黄宗羲点点头。

“大人,学生愿跟大人前往”李璡想不想就说道。

黄宗羲吃惊道:“你要跟我一起去”

“是的,学生听闻盐政中弊积厚,又容易得罪些魑魅鬼怪,大人一身正气,那些小人自然不敢明着来,只会暗地里做手脚,大人前番去淮安遇险,学生不放心学生自幼学得武功,数个人近不得身,所以学生愿意作个护卫跟随大人前去巡查。”李璡说得一脸郑重,显然是担心黄宗羲的安全。

“这样太好了”黄宗羲欣喜倒不是因为有人保护,而是沿途有个知己作伴。黄宗羲顿了顿之后又道:“李兄跟我一起去,家中高堂怎么办”

“不碍事,大人不是说出去十几天嘛我随大人巡查完就回来。”李璡进一步解释道。

“那既然如此,你就回家准备,我们明日一早出发”

“是,大人”得到黄宗羲的同意,李璡也是一脸的欣喜。

第二天,李璡便早早来到驿站等候,黄宗羲带着黄安跟李璡一道在码头雇了艘小船,顺着长江直往扬州而去。

第七十四章青楼才女

有了李璡相陪,一路上黄宗羲也不觉得寂寞。到了扬州,黄宗羲本来想将李璡介绍给李邦华认识,可惜此时因为是农耕时分,李邦华到下边的州县视察去了。李璡非奴非仆,又不是在职官员,黄宗羲不好将他带去衙门,只好将李璡安置在扬州的驿站,自己带着黄安前往转运司衙门查帐。

新任的转运使何楷还没有到任多久,一切都是维持着黄宗羲离开时候的模样。此时方是四月,大规模制盐还未开始,这帐面上也只是去年留下的旧盐。这个月份运出去的极少,全部都有合法的盐引,可以说没有甚么好查的。黄宗羲最后只是例行公事的检查了一遍,便去了泰州。

泰州、淮安都跟扬州一样,根本就没有花费多少时间。这次巡查更象一次出游,顺着江南织罗密布的水路,黄宗羲他们将扬州、泰州、盐城、淮安逛了一圈。李璡对于江南水乡各处的景致都极为了解,知道的竟比黄宗羲还详细,当地有什么特色菜,有什么土产更是一一道来。一路出行犹如一个向导在旁,就是黄安对李璡也大生好感。黄宗羲更是诗兴大发,每到一处名胜古迹都忍不住吟诗作对。唯有一点缺憾的是少了个人应合,李璡毕竟武科出身,对于吟诗作对那是勉为其难。

眨眼之间,时间已过了十数日,黄宗羲想着李璡之前曾答应家中父母,现在差不多到了归期,便启程带着他们回南京。盐政的事情黄宗羲已经写了奏折禀报,并言明自己将在南京驿站等待皇上的旨意。当然黄宗羲落脚南京那也是有目的的,当初离京的时候,皇上便让他考察各地民情,更是给了密奏的印章,实际就是让他探明江南的情况如何而江南之地最重要的便是南京,所以黄宗羲要住在南京倒非全为了李璡的一己之私。

这次他们是顺着大运河从淮安直接回南京,一路上顺风顺水倒没有什么差池。江南本就是富庶之地,虽然有一部分漕粮改走海路,但由于江南经商之风昌盛,特别是从海路出去做买卖的船只往来不绝,运河各个码头都是繁忙不已。码头旁用来存放货物的仓库一片连着一片,一条运送货物的马路两边更是布满了酒肆饭馆,再远点就是搬运工的居住地,乌蒙蒙的不知有多少人家。在岸上地势最高的地方还排列着一栋栋商行东家们的豪宅,这种豪宅在运河沿岸随处可见,靠着海外贸易发家的商铺老板,或是家有良田千顷的财主们都喜欢在运河沿岸的高处营建别苑。一是想占块风水宝地,二来也方便照看自己的生意。

黄宗羲站在船头看着沿岸的风光,不由的感叹道:“江南日渐繁华,若是江北之地也能如此,我大明就不复忧国库之入了”

“大人说得是”同在黄宗羲身旁的李璡接话道。

黄宗羲又道:“皇上花大力气在江南开海贸,虽然国库增收了,但真正获利的不是朝廷,也不是江南的平民百姓,而是那些商贾。以我看啊,朝廷应该对那些人征收重税看看我们一路巡来,那些盐商的宅子比之官绅世家不知好多少士农工商,商人本在最末,朝廷如今太善待他们了”

李璡沉默了半会后,才对黄宗羲道:“大人,学生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此时就我等三人,老弟不必拘泥,但说无妨”

李璡整理了下思绪后道:“大人,江南富裕那是天下皆知,以淮安县而言,有家财万贯的盐商富户至少百家,合江南江边之地,可有万户之数。再算上大明其它州县只怕还会更多。这些地主富商们能够每户拿出一半家产捐献国库,我大明则可以十年无忧。而这些富户们在朝廷的保护下发家,如今朝廷需要他们为国的时候他们就应该出力才是。普通人家的一半财产或许会让这家人无法度日,但家财万贯之人即便拿出一半家产仍旧是富足之家。只要能够征收到富户们的钱财,则朝廷可数年内减免田赋,平民百姓亦可缓解生活之艰难学生听闻,向来各省出现动乱都是百姓无力缴纳赋税,而官员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征税,连年下来,致使百姓走投无路才揭杆而起的。征收富户的钱财则无此弊端,既可使国库增收,亦不会惹起动乱。这是学生的一点浅见,还望大人指正”

黄宗羲没有想到自己一句感叹的话惹出李璡一大堆的话,而且他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穷人穷,富人富如果天下富户之家能够慷慨出钱,确实可以迅速解决朝廷国库困难的问题。这几年来,虽然皇上屡屡从内库拿钱出来,但仍旧是有多少就用了多少,根本就没有结余。向来朝廷征赋,靠的是从普通百姓那积少成多,而富户们却可以因为种种关系减免税收,如今拿富户们开刀也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