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范文程府邸。
“大人,听探子回报,明朝皇帝已经扩建京营了。”宁完我正在向范文程汇报关内的情况。
“具体情况怎样”
“据说是扩建两营,按照京营的编制,应该是增加四万人。”
“增加四万”范文程有些羡慕又有些感叹,大明真是富庶一下子间就可以扩兵四万,而大金则一直为兵力的事情烦恼。
宁完我进一步补充道:“大人,明人新组建京营的战斗力我们都是知道的,这对我大金很是不利。况且明廷的小皇帝跟以前的皇帝都不一样,随时可能拉着京营出来作战。辽东军要是有了十万京营助战,他们跨过锦州一线来强攻盛京也不是不可能。”
“嗯,确实是心腹大患啊”
“大人,你看是不是专门向大汗禀报下呢”
范文程微微摇头道:“就算禀报也没有什么办法,还是夹在一般的奏报中吧”
“是,大人”
范文程想了下又道:“你还是准备好我上次吩咐你做的事情。”
“大人,那要不要加速运行”
范文程沉吟了会后道:“还是不要了,你按班就步的做好就行了,太急了反而会弄巧成拙,通知他们一切慢慢来。”
“是,属下知道了”
“另外,上次大汗有意放过的那两个蒙古人怎么样了”
“回大人,属下曾派人打探过了,那个必勒格的蒙古人在弘学馆学习了一阵后,大汗便让他带着另外一个蒙古人一家离开了盛京,他们曾在敖汉的领地停留了几天然后一路西行,因为后来进入了朵颜部落的领地,我们的人不方便进去,不过之后没有见他们出来。”
“那看来朵颜部落的人是接纳他们了”
“是的,大人”
“那就让这颗种子在蒙古草原发芽吧,或许到时候将会扭转大金跟大明的局势。”
宁完我有些怀疑道:“大汗跟大人都这么看好那个蒙古人嘛”
“呵呵,有些人就是不安于世的,必勒格便是这种人,他若遇到明主或许真大有所为。不管是蒙古人,汉人,还是女真人也好,都曾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之后会怎样谁人能说得清。只有因势利导,才能使得局面有利于我大金。”
“属下明白”
“好了,不说这个闲话了,我派出的人已经到达了初步预定的地方,你记住等他们离开了后就不要随意派人跟她们接触,她们会遵照我的指示去做的”
“是的,大人”
范文程似乎想起什么后道:“对了,过得这段时间我就会跟大汗提议,让你成为弘文馆的大学士。”
宁完我露出一丝喜色道:“多谢大人栽培”
“这是你应得的,好好办差吧,有什么事情再来禀报。”
“是,大人。属下告退”
第一百零九章 启蒙老师
天气渐冷,我已经没有多去丰台了,京师的京营交给几位提督我很是放心,现在只等神策、神羽两军成立。因为连着下了几场大雪,我又免了早朝,这些日子我倒落得自在。皇后跟田妃都忙着照顾孩子,秀儿一如既往的管理着后宫的大小事务,就连原本空闲的淑妃孝明因为有了身孕也没在我身边侍候。整个宫里就我空闲了下来,不过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的第一个儿子炜儿已经快七岁了,在后世的世界里这个年纪就是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了。虽然傅山是他的师傅,但同时我也让半退休状态的内阁大臣韩鑛兼任了经史的教学。有他二人教导,我不用担心炜儿的国学,不过这还是不够的。他既然是我的儿子,就有可能会继承我的皇位成为下一任的帝王。如果我的后人忘记了一个皇帝的责任,而只顾着贪图享乐,那么即使我中兴后的大明也将进入另外一个兴衰的循环。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是维持一个王朝兴盛的关键,但是作为王朝最高的领导人的素质也至关重要。所以我要对炜儿进行适当的后世教育,让他明白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我想到就做,很快让人给傅山跟韩鑛捎了个口信给他们放大假,这个冬季由我来教导炜儿。不过很不幸,我这个老师第一天就睡过头了,等我到的时候,炜儿已经拿着三字经在摇头换脑的读了。炜儿见到我,很快就放下书起身跪下道:
“儿臣参见父皇”
“炜儿快点起来,嗯,看来你真勤奋啊,这么大早就起来看书了”
炜儿站起来,一脸正经的回道:“这是韩师傅跟傅师傅教导的,他们还跟儿臣说父皇小时候也很勤奋读书,要我以父皇为榜样。”
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面红,自己小的时候读书还算认真,但勤奋就说不上了。而且一直来因为怕冷的缘故留下个坏毛病,那就是睡懒觉,到大了以及转世来到明朝都无法改变这个恶习。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只有在人小的时候教育好,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炜儿六岁出阁读书的时候我就定下了规矩,以后宗亲读书无论风雨必须卯时前起身,卯时四刻也就是早上六点钟必须到学堂读书。
我来这里的时候已经到了辰时四刻,足足迟到了一个时辰,也就是说炜儿已经在这里读了两个小时的书了。要是在后世,我也决不会这样严厉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炜儿他们不是普通的人,他们必须要比别人勤奋努力,要养成严于律己的习惯。我并非一昧的赞赏后来的清朝制度,但他们在皇子的教育上确实有称道的地方。不管皇子们长大后是否能继承王位,但有着良好教育的他们至少不会是无用之人。所以我现在对皇子们严厉点,至少不会出现昏君。
看着年幼的炜儿,我摸了摸他的头道:
“炜儿能够勤奋读书,父皇心里很高兴。不过今天父皇不是教你三字经,也不说什么经义,父皇要教你算数。”
得到我的夸奖,炜儿很是高兴,满脸兴奋道:“算数儿臣听过傅师傅说过,不过说要等儿臣大点时候才学”
“来,咱们到这边来,父皇今日就叫你算数”说着我摊开大大的一张宣纸,在上边写下一二三到十的阿拉伯数字,以及一一相对应的汉字。
“父皇,这些字儿臣认识,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这些字对于七岁的孩子还是难了点,但是炜儿却全部都认得。因为宫中所有的帐簿上都是用这些大写的数字来计数。在明以前是有小写的计数的,但是在太祖朱元璋时期,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其中那些官员就是通过涂改数字来贪污的,从而太祖发布了新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用大写来计数。久而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