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皇上,已经写好了”为首的张岱赶紧从自己书桌上拿起这个月的明刊样稿给我过目。我摊开看了一下,上头除了一般的朝廷公文任命外,主要讲的是关于驻兵改制以及今年治理黄河的情况。
我点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份样稿,几个主编松了一口气。我放下样稿,转而看了眼坐在末座的王夫之道:“而农,朕没有让你去参加今年的科举,会不会怪朕偏心啊”
王夫之连忙道:“微臣不敢”
我呵呵道:“你年纪都还小,现在中进士太过锋芒了”
王夫之却小声嘀咕了一句道:“那黄宗羲还不是年纪不大”
张岱他们几个瞪了王夫之一眼,示意他别乱说话。王夫之十来岁就进了铭心堂,跟黄宗羲几人年纪相差不多,而且能进铭心堂的人各个都自负才学,自然不甘人后,有意无意之间也是存在着比较。王夫之的话虽小声,但我还是听到了,笑道:“正是因为黄宗羲出去的年纪太小了,锋芒太露才有后来的事情朕希望你们能在铭心堂多学点东西,要历练的话,朕有大把的事情等着你们去做。忠清,你可明白”
顾炎武想不到皇上会转而温言宽慰他,老实说,他心里跟黄宗羲比较起来当然有些不舒服。黄宗羲虽然大他三岁,可他们是在同一年中的进士,而且顾炎武还是状元,但皇上偏偏把黄宗羲放出去任职,把他这个状元留了下来,多少让他心里有些想不通不过今日听皇上这么一说,顾炎武隐约中感觉得到皇上是故意这么安排的。不过再想想,顾炎武也就释然了,崇祯四年的状元张岱不也还在铭心堂嘛而早他三年的状元曹文衡现在已经是官居从三品的参政,明年外察只怕又会再进一步,直升布政使了要真说不平衡,只怕他们的头儿更加不平衡,但平日却没有看到张岱有丁点表现。看来这养气见识,自己还差的远,这人与人是不能太过着相于去比较
听到皇上想问,顾炎武抛却杂念,忙回道:“微臣明白,这是皇上爱护臣等”
“嗯,你明白就好,你们的路还长,不要太顾眼前,只有真正学成一身治国本领,朕才会重用你们还有你们三个姓张的主编,都是崇祯四年的进士,朕把你们扣住在这,会不会心怀不满啊”
张岱等人见皇上又问他们,赶紧道:“臣等不敢”
“有什么就说什么,朕可不信你们一点想法都没有”
张岱苦笑道:“皇上这么说,微臣再否认就是欺君了想法也是有一点的,但是微臣几个知道自家事情,于经济一道不甚精通,着于地方事务未必就比别人做得好,这些年倒也安心于铭心堂。”
“呵呵,这就对了嘛朕要听的就是心里话让你们几个堂堂在状元放在这是有点委屈了你们,但是明刊对于朕很重要,朕也需要一群跟朕同心的人为朕打理,所以才一直将你们留在铭心堂”
跟皇上同心听得这句话,三张心里一阵激动
我指了指顾炎武他们道:“他们两个就不说了,朕以后再安排。至于你们三个,朕也明白对你们说,朕是要将你们长期留在这里任职。当然了,朕也不会亏待你们,京官也好,外官也好,都是三年一
考,朕也让你们跟他们一样,三年一考,合格的话朕也同样升你们的品秩。你们觉得怎样”
张岱他们几个连忙伏地道:“谢皇上恩典”
“起来吧”
张岱他们几个心里更是激动不已,如果说做官自然是在京城里头做官的好,而且铭心堂没有更多的担责,却又经常跟皇上见面打交道。现在连升迁的问题皇上都解决了,可以想象这几乎是一些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官位。
各个都给了糖果,现在到时候谈正事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 舆论分化下
跟他们说完铭心堂的事,接着就是我来这儿的目的了。明刊是我掌握的舆论喉舌,但在它真正变成我的舆论之前,我必须把几个主编搞定,否则这场舆论大戏就唱不下去了。只有他们几个成为我新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样他们才有足够心力去跟反对者一争长短。
张岱他们几个年纪较大,自然明白皇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来铭心堂宣示皇恩。明刊作为朝廷动向的风标,如今朝廷内的几件大事他们还是明白的。他们也曾私下的讨论过这件事情,都是不愿去触这条线。如果是旗帜鲜明的支持皇上,那么他们将会得罪天下的既得利益者,包括他们的父母家的宗族。只是有些事情轮不到他们选择,不管怎样都是要面对的
我还没有开口,张岱他们几个面色就有些不正常,只有顾炎武跟王夫之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我来这的目的就是说服他们,自然不会让他们产生其他想法,所以我一开口就将所有的话堵住道:
“朕再过段时间就要推行新的赋税政策,简单的说就是官绅一体纳粮”
张岱他们几个哦了一声,心里却暗暗发苦,顾炎武他们点点头表示在听。
“新政是一定要实施的,这是朕在登基之际便定下的国策朕之所以没有实施,一来是过于仓促,二来是因为当时辽东之事未了,如今朕腾出功夫来了,这项国策一定要实施”
皇上话语不容置疑,何况张岱他们几个只是小臣哪敢反对皇上的旨意。只能是唯唯诺诺的应了,心里除了苦笑,更多的是无奈
“好了,你们几个别不吭声,对朕的新政有什么看法,都可以说说看”
张岱硬着头皮道:“皇上,这是国家大事,微臣不敢置掾。”
“嗯,这话说的有些避重就轻了,朕的多少国家大事还不是靠明刊宣示天下”
被我一训斥,张岱马上起身跪下道:“微臣知罪”
“起来吧,接着说说看,朕今日来就是听听你们的意见”
张采不忍张岱受窘,就出声道:“皇上,微臣以为实行新政固然可以增加朝廷收入,但同时也将会得罪天下士人”
“你说朕会得罪天下的官员,怕朕手下没人干活了,对吧”
张采一点头表示默认
“那朕问你们,这官绅不纳粮的制度怎么来的”
张采他们在铭心堂这么久,对于历朝历代的史实知之甚祥,他深吸了口气回道:“回皇上,这是本朝太祖皇帝开国时代定下的规矩洪武十年太祖下诏令曰: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