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华见皇上这么说,他自然不好接话,何况内侍也不能干政
对于其它报纸的出现,我倒没有觉得什么意外。因为就算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明末也出现了一份自办的报纸,就是复社在金陵大会后复社自行刊印的金陵刊。现在被我影响得大有改变,第一份报纸出自铭心堂。既然南方有人要办报纸,就让他们去办好了
我虽然开通,但是下头的官员却对此相当的警惕。不仅是南京礼部的钱兼益,就是陈文一也私下发来了一封密奏。南京突然出现的报纸是一个叫做云间社办的论事文刊,主编唤作乌云道人却是没有甚名声,想来都是另起的笔名。起初文刊只是登一些诗词歌赋,如燕子笺等,其词媚而不艳,颇具雅致,因而在士林中引起关注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即使是一个学社聚会也会弄出一个刊文来,只是发行量的大小不一样而已。
这个云间社不仅是弄些诗词,还搞了一个昆曲班,一些好的词调就发表在文刊上。也不知这乌云道人从何处调教了几位当家名伶,唱功模样都是一等一的好。昆曲班不仅在金陵演出,周围的州府也常有人邀他们前去,这文刊也就随之流传。
如果是这样,陈文一他们倒没有那么紧张,不知从何时起,论事文刊开始接受读书人的投稿,而投稿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已经开始隐射朝政。出现这种苗头后,南京的官员都觉得不可等闲视之,所以上奏朝廷。
“微臣以为还是封了最是稳妥”阁臣李标如是说道。
次辅李长庚也道:“若是任由民间发行文刊,必然扰乱民心,微臣亦觉得封了才无隐患”
辅臣已经有两个发表了意见,其他都还没有说话,看样子也是默认他二人的意思。确实,在王朝专制的年代,报纸这玩意是不想它兴起,开民智的后果最终是封建王朝的结束,王朝统治在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愚民统治。对于我而言,结束王朝就结束好了,要么共和,要么君主立宪,这是历史前进的方向,犯不着一个家族长期统治大明,不仅大明危险,这个世界也会危险当然这个不是我要考虑的,我要做的就是将资本主义的萌芽呵护起来,让他们在大明的土地生根发芽。
“堵不如疏,朕觉得民间办报也没有什么不好”
我这个说法让所有阁臣都吃了一惊,他们越发有点跟不上思路了,沉默了好一会钱龙锡才道:“皇上,此时才只一家文刊报纸,若以后多了,则容易让人误信,又易发留言,于地方不好治理,民心亦乱请皇上三思”
我点点头道:“朕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你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论事文刊属于一个学社办的,跟明刊完全不同,明刊靠的是朝廷人马发行到地方,而论事文刊却能独自发行,有人愿意出钱去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百姓生活太过单调,每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看个庙会都高兴得不知怎的。有了报纸至少不会消息闭塞,知道大明各地的讯息,就是聊天也多个话题所以朕决定,这民间办报
就不封了”
内阁几个大臣全部有点发蒙,皇上虽然说了洋洋洒洒的理由,可问题是,皇上说的老百姓是些什么人,大明的农民有几个认识字吗再说皇上提的理由,当初办明刊的时候也是有同样的理由,有了明刊还需要其它的做什么他们不懂,但皇上已经定了调,他们也不好再说了。
看着他们迟疑的脸色,我笑着道:“你们别这么紧张,朕也不是说不管,朕允许地方办报纸,但是报纸的内容肯定是要经过审核,朕发文礼部拟定大明出版条例,凡民间报刊都需经过地方审核才能发行,否则视为违法。”
“这样你们觉得怎样”
李标追道:“那审核之人该如何确定”
“朕看就发行范围来确定吧,由各州府的提学负责审核提学本就是督办学风的,在县里发行就由教谕审核,一府发行则由府里的提学审核,以此往上类推。其实各位大臣你们也不用过虑,即使出现了一份文刊报纸,也不是说就会遍地都是。即使是明刊,你们自己说,如果明刊拿去卖,有多少人会去买,又要卖什么价格才能持平成本”
“这个”
大臣里头钱龙锡长期主管户部,自然对钱银之事了解清楚。读书人虽然不通经济商务,但皇上言语甚是浅白,知道这办刊物也好,做买卖也好,都是要有利才能驱动人去办。明刊的发行是够大,但是送往各地的成本更加大。再说报纸也不是人手一份,往往买一份就可以几十人看,几个大臣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利益好赚取。想到这,众大臣心里就没有这么在意这件事了。
“朕看这出版条例的事情就交给王应雄去办吧,把朕的意思跟他交代清楚,以他状元之才不用多说也能办下来”
“是”
大臣们很快退了下去,对于这论事文刊能够办多久,我心里也没有底子。因为即使如现代人的我可以引进广告的概念,但大明这个时代的商务并不是很发达,还属于小打小闹的商品经济,人家卖的东西就是在附近,吆喝一声就知道了,还需要做什么广告。再者就是报纸的发行面狭窄,能够看到看懂的人不多。报纸的春天只怕还要过一些时日再会来
第二百九十八章 应势上
明刊的辩论影响不单是在京师,而是广泛的影响到了大明各地。在明刊的造势下,官绅一体纳粮似乎势在必行。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已经在整理本地的鱼鳞册,只要公文一下,他们立刻派衙差到官绅老爷们家里收税去了。原本来说,他们在任的官员就是官绅,不应该这么不留情面搞自己人,但现在已经不同了,一来是现在的地方官员大多务实,二来是异地任职,他放过当地的官绅,可他老家的府尊可不会放过他家。三来则是朝廷的探子甚是厉害,八月的时候,远在广西柳州境内的小小县官因为丈量土地不力,朝廷立刻发文查办,连带着柳州府上下大小官员都受了惩戒。柳州离京师数千里远,但却是物证俱在,明刊也发文通报,使得地方的官员不敢掉以轻心。
江南之地却是另一番景象,自从赵宋南渡之后,南方文风大胜,到了明代,每年的进士也是南方人居多,洪武三十年发生南北榜到了宣德年间按南北地域取士平衡,但总的来说,还是南方多过北方。而南方的官绅又集中在江南,江南亦是国赋重地,亩产较之其他地方多出几倍,所以江南对于官绅一体纳粮最是反应激烈。同时江南亦是人才鼎盛之地,之前复社在南京集聚了大批的士林中人,现在复社虽然不在了,但文风却一如既往。明刊的宣扬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认同,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江南交锋。
当然还有很多官员都在观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