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宋长田上任没多长时间,就积极开展工作,听取大家对办好学校的建议和意见,并形成了一份正式的报告,递给了李大山。看着这份长达一万多字的文字材料,李大山能够想象他一定收集了很多人的意见,加了很多个班,才完成了这份厚重的报告。随后,李大山开始认真阅读起来。不得不说,宋长田的这份报告写得非常贴合牧业学校的实际,特别是针对前期大家分析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初步看上去还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第一,他提出要加强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通过对外广泛宣传,以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社会精英人才的加盟;将现有的管理人员和外来竞聘的人员同等对待,一同参加新行政管理团队的上岗竞聘。评委除了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外,无记名抽签选取部分教职工参加考评打分。同时,管理团队的职责要予以明确,就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信息、项目、经费、条件、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这一条,李大山心里已经认可了。只有一个,罗校长这个位置不拿出来竞聘,而由大股东在第一届班子上任时,颁发证书正式聘请他。
第二,他建议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同时通过制定明确、可操作的科研考核指标,充分调动现有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同时,在科研任务的设置上要综合考虑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有潜力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项目,要在经费和开发时限上,要予以特别的优待。不能像以前那样,赶鸭子上架,也不能杀鸡取卵,避免任何一个优秀的创意和科研方向被白白浪费。同时要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学科研究方向,让他们产生“经费、责任、效果”的良性互动,发挥科研成果的最大价值。
对此,李大山在前几次的研讨会上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计划体制下科研模式的弊病。事实上,牧业学校几十年累计下来,也花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却没有产出一个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一方面是研发能力所限,但是和分散有限的研究资源、硬性规定课题研究时间等不合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正文 第137章 真正的农民大学二
更新时间:2011329 16:51:10 本章字数:3311
第137章真正的农民大学二
看了这段报告以后,李大山觉得不仅要大量引进人才,而且对于现有的教职工也要给予扶持和关照。首要的一条就是切实提高教职工在管理教学科研之中的地位和发言权目前已经在筹划实施,其次就是准备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以期从物质上、精神上双重激发所有人的工作热情。而且,他从报表上发现,学校教师每年拿到的工资竟然比日新村的村民还低,更不要说和农场的职工比了。考虑到他们这些年为国家培养了这么多农牧业专业人才虽然在李大山看来还不算优秀,但在当时的体制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这点报酬显然是太少了。不过,李大山现在不准备宣布这个决定,他想等新的管理团队上任以后,由他们和教职工代表会一同来宣布,这样可以增强管理层和教职工之间的互相信任。
第三,宋长田认为现有的学生培养体制需要大变革。牧业学校作为一所大专,长期起来,实行的却是大学科研型的教学模式,这和牧业学校微薄的实力不相称,更和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很不相符,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学生上学三年,虽然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如果毕业后不是从事相关行业的科研工作,在校期间学习的很多基础知识根本没有必要掌握。而且,学校现在设置的学科太多,太细,导致学生只能掌握到很狭窄的部分知识,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
因此,他建议大面积合并现有的学科专业,大比例削减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时,大幅度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看到这里,李大山也忍不住叫上一声“好”。因为这些和他的思考太接近了。通过这些年的接触,李大山虽然对牧业学校的学生比较满意,但是他始终觉得花三年时间掌握农场上一年时间就能学会的知识,实在是有些浪费。虽然,大学教育对塑造年轻人的品性、气质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考虑到这些学生相对贫困的家庭经济条件来说,实在是没有奢侈的必要。
在此基础上,李大山的思想也明晰起来,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总体思路按照宋长田提出的“三大”原则,彻底改造牧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学机制、科研模式,将它办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大学其含义就是,不仅这所大学要承担起培训周围农民,将他们培养成拥有一技之长的新式农民的任务,而且要按照社会现实需要,完整、快速、合理的教会每个学生所有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尽最大可能避免大家在学校里空耗宝贵的时光。
在此之后,李大山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和罗校长、宋长田做了意见交换。俩人对李大山的新鲜想法非常感兴趣,经过讨论,俩人都同意把李大山提出的办校理念,并商定由宋长田负责提交给教职工大会表决。一旦通过,将作为牧业学校长期坚持的指导性思想,整个学校的管理、科研、教学和长远发展都将围绕这一原则开展。
经过广泛的宣传和情况说明,宋长田的改革理念得到了绝大多数教职工的赞成。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作为规模较小的专科学校比较合适的改革探索道路。虽然没有任何人敢说这个方案一定会获得成功,但是大家都觉得,在现在这么艰难的局面下,学校不改革必然死亡,尝试一下变革之路已经成为最后的挣扎。在这一共识之下,大家都投了赞成票,提案顺利得到通过。
在这次大会上,宋长田还将经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