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4(2 / 2)

独断大明 官笙 6462 字 2019-04-16

孙承宗神色不动,心里不宁。皇帝丝毫不提靖王的事,摆明要有大事情。

毕自严面上沉着,给孙承宗一个眼神,示意他不要接话。

张问达就更不会开口了,东林党与阉党勾结的事,对他打击不小。

朱栩喝了口茶,身心舒泰,然后看着毕,孙二人,道:“朕上次去陕西,虽然没有见到皇兄,可想起了很多事情,他当年在文昭阁,衣不解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于政务从不怠慢分毫,朕回京这一路上一直在反省,这一条,朕比皇兄是差远了。”

众人心头微跳,皇帝这话是何意要召回信王吗那万万不能京城已经够乱,信王绝对不能回来

毕自严与孙承宗暗自警惕,静等着朱栩下面的话。

朱栩并没有照着他们的想法来,目光坚定的道:“朕决定了,待明年亲政后,朕便坐镇内阁,与诸位阁臣一同处理政务,同坐同休,风雨不停”

毕自严与孙承宗,张问达都是神色微惊,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皇帝的话是这个意思

圣君临堂当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若是能时时见到皇帝,他们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顺手

这是盛世明君的作为

“皇上英明”毕自严与孙承宗几乎同时起身,行礼道。

张问达慌忙跟着,事情也出乎他的预料皇帝突然“勤政”了。

朱栩看着三人,笑着摆了摆手,道:“免礼,都坐下吧。”

三人都颇为拘谨的坐下,心里还是很震动。皇帝虽然在景阳宫也算勤政,但却比不了在内阁,这才真正的“勤政”

朱栩有端起茶杯,心里暗笑,他这个皇帝,明年就要兼任内阁首辅了。这皇权,相权,都将在他手里

装模作样的喝了口茶,他放下茶杯,环顾一圈,故作沉吟的道:“内阁辅臣还是少了,这样吧,靖王入阁督政院日后会越来越重要,他入阁,是必须,也是理所当然”

众人心头再惊,同时明悟

原来皇帝是打这个主意,他要靖王入阁

可是

这样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波,朝廷,京城官场还可控,天下士林还不知道会骂出什么样难听的话来

第813章 靖王入阁

朱栩说完这句话,便端起茶杯,轻轻的吹着。

毕自严,孙承宗对视,神色肃然。

眼前的皇帝不拘礼法他们都知道,可是亲王干政这件事不仅是礼法,还涉及到社稷稳固。这是吸取历朝历代教训后,太祖钦定,一旦开启一个缺口,日后不知道有多少血雨腥风,皇室阋墙。

毕自严斟酌再三,还是开口道:“皇上,臣认为靖王在督政院已是极限,若是入阁,社稷不稳。”

朱栩早就知道他们的说辞,笑了声,转头看向刘时敏,道:“鲁王来了吗”

刘时敏道:“应当快了,奴婢派人去催。”

他话音刚落,外面就一个差役快步进来,道:“启禀皇上,鲁王求见。”

朱栩看着毕自严道:“这说曹操曹操就到,让他进来吧。”

“是。”差役应声,转身出去。

毕自严与孙承宗都很疑惑,不知道这个时候叫鲁王来是为什么,不过他们都没有说话,静等着。

鲁王大步进来,向朱栩行礼,道:“臣参见皇上。”

朱栩微笑,道:“嗯,坐下吧,朕正与两个大人商量靖王的事情,你是宗人府宗正,来说说吧。”

鲁王在毕自严下首坐下,看了在坐的几人一眼,目光微微闪烁,道:“回皇上,臣认为,靖王去留皆在圣心。”

朱栩眼角眯了眯,这位鲁王现在倒是学会揣摩上意了,转而看向毕自严道:“毕师,说说你的想法。”

毕自严不清楚朱栩要做什么,看了眼鲁王,道:“皇上希望靖王入阁参政,我等认为宗室亲王不宜僭越太多,否则社稷不安,江山不稳。”

鲁王一听,顿时就明白了,从怀里掏出一道奏本,站起来向朱栩,道:“皇上,这是臣对宗法的一些见解,还请皇上过目。”

刘时敏上前,接过来,递给朱栩。

朱栩拿过来,打开一看,果然,鲁王是按照他的意思所写,对“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一个阐述,并且排出了一个顺序,其中有一条特别有意思:“三代以内,莫之能外”,也就是说,能继承皇位的,必须要三代以内,且严格按顺序来。

对于这种顺位继承制,对现在的大明来说,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对声,哪怕是在“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具体阐述”,实际上的继承规则也是这样来,可本质上还是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

另一个坏处是,这会加剧皇室内部的争斗,历史上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势必会出现,成为王朝的一种巨大内耗,只是想到南明那种情况,朱栩认为,这种顺位继承法必须要实施

朱栩神色不动的看着,心里转念,好一会儿递给毕自严,道:“毕师也看看。”

毕自严伸手接过来,目光微凝的看了朱栩一眼,低头翻看奏本,旋即他眉头就紧拧。

“国本之争”过去没多久,对于“国本”,现在的文官集团看的非常重,哪怕是鲁王的奏本是依据宗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进行阐述,或者是完善,可事实上还是对“嫡长子制”的一种挑战,削弱了“嫡长子”的特殊性,给了其他人“机会”与“妄念”。

毕自严看完,没有立刻说话,将奏本递给孙承宗。

孙承宗看了他一眼,低头看奏本,不一会儿他就神色微沉,抬头看向朱栩。

他沉吟好一会儿,道:“皇上,臣认为这顺位继承法不当公布,恐演宋太祖,宋太宗等旧事。”

朱栩嘴角微动,只怕孙承宗想说的是,是“成祖旧事”了,也就是靖难之役,这是明朝上下的一道心结,一道公认的,不愿意提及的伤疤。

鲁王看了眼朱栩,接话道:“小王倒是不这么认为,有了这道明确的继承之法,方可杜绝一些旧事重演,令朝堂,宗室都能齐心协力,没有过多的畏惧,顾虑,国本之事也不会再发生,稳固江山,皇室安稳。”

孙承宗,毕自严都皱眉,大道理是这样讲,可实际情形往往不会,他们必须要用最坚决的办法,杜绝一切危害皇位稳固有序的事情发生

“皇上”毕自严心里思虑半晌,还是道:“这件事还请暂议,给内阁一些时间商议”

朱栩一摆手,道:“我大明两百多年,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朕不过是将顺序摆了出来,没什么好紧张的。关于靖王入阁列第三,加东阁大学士,定制,督政院院正由三代以外的亲王轮流担任,一届三年,最多连任两届嗯,就这样吧,不必再议”

毕自严,孙承宗一怔,细细思索,尽管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皇帝的安排倒确实能避免亲王干政,威胁皇室稳定,也应该是皇帝最大的让步了。

毕自严心里翻涌一阵,深吸了一口气,向朱栩道:“皇上,此时事关重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