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26(2 / 2)

独断大明 官笙 6539 字 2019-04-16

这三套组合拳下来,朝野的沸腾之声顿时小了一半。

继而毕自严今年不会致仕的消息从司礼监传出,朝野的沸腾之气顿时少了大半,百官不安的心总算慢慢定了下来。

四月初,傅昌宗离京,前往陕西。

内阁在毕自严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集中在五品到三品,以各种名目调换的官员多达两百多,涉及朝野诸多机构,方方面面。

朝野自然是剧烈震动,这么大规模的官员调动在大明极其少见,上一次还得追溯到赵南星用京察排斥异己,令东林党众正盈朝。

毕自严班房,靖王手里拿着一叠奏本,道:“各地对这次的官吏调动很有意见,督政院短短五天就收到了上百封举报信,真真假假,难辨是非。”

汪乔年更是皱眉,道:“大理寺的告诉也是多了数倍不止,都是与这些信任官员有关的,不少证据确实是真的,地方上大理寺难办,都报到了我这里。”

孙传庭喝了口茶,道:“不止,已经有二十个人官员给我或明或暗的说了,他们扛不住压力,不打算履职。”

官职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知道多少人打破脑袋抢,大明的官位也是如此。但是大明官场的气氛很奇怪,这种奇怪是从张居正之后出现的,凡是肥缺就有一群人盯着,不管谁上位都会不约而同的群起攻之。

这样有谁能坑的住,往往三两月就走人。

这也是历史上明末几十年,尤其是崇祯短短十七年,换了三十多首辅,数百尚书,侍郎的重要原因。

不过现在不同,不同在于,现在的官员压力极大,“新政”简直是逆天而行,与天下人作对,那些所谓的肥缺变成了烫手山芋,一般人是避之不及。

毕自严这次的调整针对性极强,都是“新政”上的一些关键职位,一些人扛不住压力要躲避也是正常的。

毕自严脸色难看,冷哼一声,道:“将名单整理好给我,既然都这么不安,还怎么为百姓谋福,全都回家种地吧,不要再回来了”

毕自严的话,就等于彻底绝了这些人的仕途之路了。

孙传庭,靖王等人可有可无的点头,他们心底其实也有心不安。

毕自严这么大的动作,在即将致仕之前,这到底要做什么

靖王,汪乔年倒是事不关己,没有过多的担忧,孙传庭就不同了,他要接替毕自严担任“首辅”,现在毕自严做这么多,到底是为什么

孙传庭有足够的涵养,没有说话,脸上一如过去的平静从容。

毕自严脸色不好看,却也就是一句带过,继而道:“陈奇瑜已经到了江苏,麻烦不少,我打算去给他站站台,顺便去神龙府看看,内阁就交给你们了。”

靖王,汪乔年,孙传庭三人脸色微变,在这个时候,毕自严要离京

他到底要干什么

孙传庭三人都知道,毕自严要安排一些事情,但是却摸不透,目光盯着毕自严,平静且审视。

毕自严没管三人的表情,又道:“陕西的事情怎么样了”

靖王压着心底的惊疑,道:“傅阁老已经安抚住陕西已经四川等地的官员,弹劾的奏本少了大半,再有半个月,应该能回来了。”

毕自严不动声色的点了下头,道:“新政不能停,更不能慢,你们几个制定一下计划,上半年出去走一圈,下半年有太多的事情,咱们要集中精力做事情,不能太分散了。”

孙传庭,傅昌宗,汪乔年三人面面相觑,毕自严这是什么意思,他自己出京,还催着他们离开,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三人都看不透毕自严,不知道他壶里卖的什么药。

但是很明显,毕自严有意的在谋划着什么,为他致仕后的朝局做着准备。

三人都很担心,有为毕自严担心,更多的是为朝局担心。

毕阁老的秉性他们很清楚,若是为了“稳定”他留下过多后手,将来的内阁或许会很头疼。

但眼下他们还不能阻止,至少不能明面上的阻止。毕阁老的威望隆重,权势独大,他要想在最后一刻带着谁一起走,十足十的能做到

那后果就严重了,不是他们能承担得起。

他们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出现,因此很头疼。

如何能不与毕阁老撕破脸,阻止毕阁老的一些“后手”

三人心底翻腾不定,看着毕自严的目光,很是复杂。

内阁的动作瞒不过朱栩的眼睛,他站在内阁大殿的最上面,迎着春风,望着晴空万里的南方,怔怔出神。

曹化淳站在朱栩身后,犹豫片刻,上前道:“皇上,毕阁老虽然有些私心,但私心在国政上,便不算私心,皇上不必忧虑。”

看似在劝慰朱栩,实则在给毕自严说情。

朱栩背着手,回头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莫名的继续看着天空,慢慢地说道:“我大明自从建立之初便君臣相疑,加上后面的一系列变故,外廷不信皇帝,皇帝对外廷也是疑虑重重,彼此警惕,相护掣肘,这是一种病态”

曹化淳见朱栩这般说,默默的不再说话。

毕自严与其说是警惕即将上位的孙传庭,不如说是担心朱栩,担心没有掣肘的朱栩会是一匹脱缰野马,不知道会带着大明奔向何处

朱栩感觉这有些寒意的春风,背在后面的手指不停的跳动,一如他的内心。

他不担心毕自严做什么,也不在乎朝野沸腾,他在思索,如何能统一皇帝与内阁,铲除内廷与外廷的界限,将大明这种内耗永久性的消除。

第1239章 闯关东

景正五年,历史上的崇祯十年。

四月,大明朝廷内外发生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官场的剧烈震动,令天下人都感觉到,一股风暴即将到来。

四月十五,毕自严,孙传庭等人相继出京,督查政务,接着汪乔年,靖王等人也以各种离京出京,加上之前傅昌宗已经去了陕西,内阁里,唯有一个不怎么管理政务的孙承宗留守。

新任的内阁中书李幼唐已经熟悉了内阁的运作,坐在他的班房内,处理着他的公务。

这个时候,一个文典郎进来,拿着一道厚厚的奏本,道:“大人,辽东来的文书,是关于今后三年的开垦,建城等计划。”

李幼唐抬头看了他一眼,接过来道:“有什么新鲜说法吗”

文典郎道:“辽东计划扩建海参崴城,那里的人口已经快破五十万,港口也要扩建,来往船只非常的多。另外就是再建十八城,以容纳不断移过去的人口,辽东的人口快破千百万了,需要城池”

辽东是一块处女地,近几年涌入辽东的人口不断增加,“闯关东”掀起了淘金热,各地灾民没有朝廷的组织也在往那里涌。

李幼唐对于辽东的情况有些了解,翻看着奏本,道:“辽东基本上不需要朝廷输血,他们既然上奏,想必是有了计划,毕阁老等都不再京城,将这道奏本转去户部,工部,请二部商议好,回奏内阁。”

“是。”文典郎接过奏本,又道:“工部的工程今年基本上都会完工,若是可以,下官建议,将那些民夫,工匠送往辽东,以来继续做事,二来,他们本就是灾民,若是能落地生根,安置在辽东,未尝不是件好事情。”

李幼唐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