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佐信看了一眼张岱,说道:“张将军少安毋躁,此时还不是时候。”
赵谦也说道:“朝廷有百万甲士,皇上依旧坐镇京师,凭西虎营几千人马,不是自寻死路么”
张岱不以为然道:“九边军队,朝廷不敢轻易调动,地方那些人马,不是愚弟狂妄,能战者,为所见也,李自成之流也能流窜几年不倒,我西虎营”
韩佐信打断张岱的话:“大人不是草寇之流。不可相提并论。”
“可不能小看了李自成之流,我等如与朝廷对抗,还不如李自成。”赵谦说道,“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收买了人心,代表了下层贫民的利益。我们能得到什么人的支持士人集团,视我等为叛贼。而归根结底,咱们还是地主,农民也不会为了我们卖命。此时起兵,只会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赵谦这番阶级之论,张岱是完全听不懂,韩佐信倒是听懂了大概,点点头道:“大人所言即是。虑者,远矣。”转头对张岱道,“大人的意思,西虎营打叛军能打,如果反叛朝廷,普通军士是否有战心,未可知也。”
张岱皱眉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该何去何从”
赵谦沉吟许久,才说道:“为今之计,只有我去朝廷复旨,请罪,还有一线生机。”
“不可”韩佐信紧张道,“御史责骂大人,令大人产生错觉。佐信以为,这恰恰说明皇上已经对大人产生了疑心。大人此去,凶多吉少西北各地总督被戮者,已有先例,大人不可不察”
张岱拍案道:“大哥,当初咱们说好的,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管他怎样,要死也得拉个垫背的,可不能这样自个送上门去。”
赵谦吸了一口气,说道:“吾意已决,二弟不用多言”
韩佐信这时也赞同张岱的话,很显然去京师是死得多活得少,干吗不赌上一把韩佐信提醒道:“如今朝廷局势糜烂,圣人难挽大厦之将倾,大人虎踞江浙富庶之地,只要经营得当,说不定能成大事矣。”
韩佐信无法理解赵谦的决定,因为经过几年的交往,韩佐信看到赵谦为了自保不折手段的事,太多了,韩佐信不觉得赵谦是愿意送死的人。
对于张岱,赵谦懒得和他解释这些东西,只是对韩佐信,赵谦觉得有必要解释原因。
“我等此时兵变,必不能成大气,反而会对我华夏邦国造成极恶的破坏。佐信,二弟,你我都是炎黄子孙,无论是年龄,亦或是时代的不同,有一些东西,是相同的。咱们可以抛弃亲人,可以屠戮同胞,甚至可以不忠朝廷,但是决不能背弃族人”
因为这一点共同的民族价值观,所以在整个历史上,汉奸一定会遗臭万年,奸臣一定会被千代唾骂。这就是东方文明中所说的“义”吧。至于后人说的“一恨卖国无门,二恨av有码”的论调,那是属于礼乐更加崩坏的朝代了,明代还未达到这个程度。
韩佐信听罢赵谦的话,有些惊讶,甚至有些不信,但看了一眼赵谦的表情,觉得,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大人。
“雨停了。”张岱看了一眼窗外。
赵谦看了一眼张岱,又看了韩佐信,神色凝重道:“船之将覆,无法挽救,但船上之族人,我华夏之文明,决不能毁于夷手越多的时间,救之越有可能。如果要为此去死,我也是愿意的。”
雨后的阳光,洒在赵谦的脸上,由于角度的原因,韩佐信和张岱看了都是一阵震动,不禁跪倒在地。
韩佐信声音颤抖道:“大人,佐信愿与大人同往京师。”
张岱也道:“大哥说了算,我们兄弟数人,一起去京师。如有来世,我张岱还和大哥做兄弟”
赵谦摇摇头道:“无益之事,何必徒作牺牲”
韩佐信正色道:“当今之世,舍大人尚有何人有此胸怀佐信今世追随大人,乃毕生之幸事。如有始有终,佐信顿首荣幸之至。”
“大哥,咱们兄弟几人,曾告天盟誓,愚弟绝不食言”
赵谦扶起韩佐信:“小妹尚需佐信照料,让她守着你一辈子,就算对得起我了。”又扶起张岱:“愚兄此去,并非必死无疑,你跟了去,反而会增皇上杀我之心。”
张岱留在江南,对朝廷也是一种威慑。赵谦如此认为,但是一个皇帝机深的心思,赵谦也不敢说能完全猜透。
时孟凡入,拱手道:“恐有人趁此机会对大人不利,卑职愿同大人往。”
“朝中大臣,该不会如此下作的。”赵谦说了一句,但并未拒绝,有的时候,确实要靠两只拳头说话。
雨后天晴,赵谦看着天上的太阳,因水汽多的原因,红通通的,长嘘了一口气。最折磨人的,往往是犹豫和选择,一旦下了决定,反倒觉得轻松了许多。
赵谦的眼里有些疲惫,回想起当初刚刚到达明朝的时候,衣食不保,心中却依然充满着一股子抱负。时间,让人改变了许多。几年艰辛的挣扎,赵谦都有些不认识自己了,直到今天,总算找到了自我的感觉。
只是这江南的烟雨,就要这样飘散在记忆之中了,赵谦也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重返这天堂之地。
晚上的时候,天有下起了细雨,这江南之地的天,犹如女人的脸,说变就便。府里的人开始为赵谦收拾行李,赵谦独自坐在书房里喝茶听雨,准备上京了。
这时月洞门那边,秦湘打着油纸伞向这边走了过来,她穿着浅荷色的儒裙,明朝的儒裙,倒很是好看。赵谦想起一首现代诗来,不禁轻声吟唱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赵谦吟完,叹了一声气,突然闻得身后有轻轻的抽泣声,回头一看,原来是饶心梅。两人对望一眼,相顾无言。
顺便提一句,赵谦吟唱现代诗,作为“古人”的饶心梅,是听的懂的。明清时候的民间口语,不是写文章用的文言文,完全是白话文,只是语法有些奇怪。罗嗦一句,要是这本故事的作者要完全模仿那种口语来写对话,研究一番还是可以的,不过大伙看起来可能比看文言文还累,根本不通顺。
第二天一早,赵谦便到朝廷御史的住处,表明随时可以随他回京。
传旨的御史名叫吴宗达,现任右都御史,可见皇上对赵谦,是很重视的。吴宗达是清流派的人,与毕自严交往很密。上次毕自严督师湖南,皇上派御史催促,也是吴宗达去的。
赵谦启程那天,杭州城内外来了许多百姓,皆拜谢赵谦赈灾之恩,这些百姓知道赵谦是因此获罪,有人竟痛哭流涕。
这样的场景,已无法让赵谦动容,他在心里想着:要是这次不死,在江浙一带倒是多了一份民心。
吴宗达见罢百姓送行,对赵谦低声道:“赵大人在江浙,很得民心。”
赵谦摇摇头道:“上次赈济灾民,百姓感恩而已。去年还有人买凶欲杀我呢。”然后又加了一句,“这个情景,望吴大人别在皇上面前提起。”
吴宗达拱手道:“赵大人请放心。”
吴宗达在心里松了一口气,这次的差事,可不是好办的,他倒没想到竟如此顺利。吴宗达想尽快赶回京师交差,便弃运河不走,从陆路乘马车北上,一来马车的速度比船快,二来春天风小,帆船行驶比较缓慢,靠桨更别说了。
一行人的旅途很是顺利,一直到了安徽凤阳,也就是中都,却遇到了一件令人震赫的事情。
西北的李自成,突然挥兵南下,直取中都凤阳。各地卫所军队,完全抵挡不住,闯军直扑而至,以直线行军,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凤阳。
因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