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嘿嘿一笑:“放心,不是酒,是陆夷州前些时候送给我的果汁。不过我一直没喝,放了些时间之后居然有了几分酒味。”
赵云哑然失笑道:“我在夷泉也呆了一段时日,知道夷泉有一种果酒,好像就是将果汁发酵存放一段时间再辅以一些制酒工艺而成的,你这个也差不多了。我们在军旅之中不便饮酒,飞燕兄你这个还是少喝为好,勿犯军规。”
张燕吐吐舌头,把水囊盖好轻叹道:“这都多少年了,子龙兄你那份严整谨慎的性情还是没有变掉半分。老实说我也没想到,事隔多年,你我各投其主,居然还有再次共事的时候。”
赵云抬头望天,亦轻叹道:“苍天悠悠,时运难料。”
赵云和张燕其实是老相识。当初公孙瓒与袁绍对战,一向与袁绍处对敌对关系的张燕自然就和公孙瓒之间达成了一种半同盟的关系,赵云也去过张燕那里数次,与张燕一起打过仗。后来二人的际遇不同,张燕投奔了曹操。赵云跟随了刘备,虽然是敌对的阵营,但张燕受命镇守晋阳,二人也没有面对面交兵的机会,因此私交的朋友关系还是保持得不错的虽说根本也就没什么交往。
又行了一段路。张燕回头看看这三万多军兵,终于忍不住开口向赵云问道:“子龙兄,你在夷泉呆了一段时间吧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夷泉军兵到底是怎么练的”
赵云一楞:“你怎么突然想起来问这个”
张燕凑近了一些低声道:“陆夷州不是调了三千步卒给你,就随在军中吗我怎么看这三千来人怎么看着感觉可怕。那杀气往那里一站能把魏公派给我地两万多人全给比下去就算是你一手训练出来的白马义从,似乎也有比不上的地方。是什么比不上,我说不清。”赵云默默的点点头,沉吟了片刻之后道:“真要论的话,应该是夷泉军制和我们不一样。”
“军制这和军制有什么关系”
赵云又想了很久。根据他在夷泉两地呆地那段时间里的见闻大致的解释起来。
秦汉时期主要是实行役兵制。秦时规定十六至六十岁的男子要服役两年,一年在本地,一年去戍边。到汉时,汉承秦制。不过把年龄改为二十岁至五十六岁。只是不论秦汉都是一样的农兵结合,即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而且还要自备衣粮。至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诸候纷争,局势混乱,役兵制里让农兵自备足够的衣服粮实多少有些不太现实,所以稍有改动,战时的兵服与粮食是由诸候来出,但是兵员的御寒衣物与往返乡里地口粮仍然是要兵员自己来出。
此外当然还有备不起衣粮的,也就是所谓的专属军籍。这一类可以说是属于诸候自己的私人财产。一般都担负着守境治安之类地工作。到战时就是最先冲上阵的人。因为是诸候专属,平时要出钱粮来养。所以为了防止逃籍都会在脸上刺字,军籍的地位十分低下。而进入军籍地兵士一般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求个活命,抱着这种心态地兵战斗力一般是强不起来的。当然也会有例外,像曹操重视屯田,相比之下对军籍的待遇也要好一些,同时注意对军籍这种常备军的定期整训,因此在官渡之战时沮授曾经说出过“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曹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这样的话。这是对战况的一种解释,同时也可以说是对各方诸候对待军籍不同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地一种写照谁对军籍好一点,谁地军籍兵士战斗力就强。
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重注“治兵讲武”,以蜀兵兵力上常年处于劣势地情况,硬是能打得魏军不敢和蜀军野战,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军籍的战斗力。
s:以上有些是瓶子的个人推断,各位可别当真
到了陆仁这里,陆仁当然不会傻傻的去取原样用军籍制。以前的章节里曾说过,陆仁是取消了军籍的,手上的军兵多以招慕为主,招慕来的兵士也都有年龄与服役的年限。年龄上规定是二十至四十岁,年限则为五年。这五年当中,兵士就是专门打仗与治安的,日常的训练很严,但是相应的待遇也比较好。而且五年的年限一满,可以得到土地耕种,或是选择进入专门的手工艺学校进修,修业完成之后就会是手工艺者什么的,不愁没出路混饭吃。
说起来这也和陆仁的国力状况有关。诸候们采用役兵制,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不过关,养不起过多的专属兵士,而且兵士们年纪一大,打仗派不上什么用场,后期的安置也是个问题。可对陆仁来说却没有这种问题,陆仁有钱、有粮、有土地、有产业,完全养得起、安置得了,且不说汉末时期人口锐减,陆仁开发的又是当时人们眼中的“蛮荒之地”,土地要多少有多少,就算是大陆的土地不够用了,陆仁还可以趁机大举移民。把人口往海外塞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陆仁还巴不得多一些曾经在当过兵,有着严明军纪习惯的退伍老兵加入到农工商等产业中来。因为陆仁手下的兵除了军训等务之外,还被强制性的参于过文化学习,相对来说素质比较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陆仁手下早期退伍下来地兵,现在很多都是夷泉各行业中的一流人才。
正是由于这种做法,使得陆仁境内的发展十分稳定,连荀这样的王佐之才投奔陆仁,了解到陆仁的做法之后都曾经大大地感慨过一番,称陆仁能“尽人所能之利”,因而对陆仁这种以兵利国,国富养兵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荀也仔细的考较过,知道这种全力养兵的方法是要以足够的国力为前题。而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还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
好像扯远了,就此打住。简单点说,陆仁的兵就是兵。在服役期间除了打仗,什么事都不用去管,反正陆仁养得起。换句话来说。陆仁的兵制到与诸候大将们的私兵相近。而在那个时期时,战斗力最强地兵往往就是那些肯花钱粮让私兵们吃好穿好的大将的私兵。三国中最能打的几位,如蜀地关羽、魏延是,吴的甘宁都是一样的“善养士卒”,然后便“士卒愿为之用命”。这些人地钱粮俸禄很多吗这样做能养得起地兵数当然不会多。陆仁所做的,无非就是凭着充实的国力,把这个面扩大了很多倍而已。人数少的时候或许不怎么样。但是这样的兵一多。那就很可怕了。
还有一些如整训、军纪、劝导方面的事,这里不一一细说。总之在陆仁的夷泉,这十多年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心态,就是当一个好兵是一种荣耀。而一个退伍下来去工坊商行等地方求职地老兵,也是各行业里地抢手货,如果是有战功的退伍老兵那更是不得了。另外年限将满,年纪又不大,且没有犯过大错并有功在身地老兵,还可以请求进入军校深造数年,出来一般便会是中层的军官。兵士们这样周而复始,再连上夷泉先进的武器装备,陆仁手下夷泉军兵的战斗力之强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赵云在夷泉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知的细节当然不多,大致的向张燕解释完,张燕惊呀得下巴都合不上:“天我听说陆夷州手下总共大概有二十五万左右的兵力,他这样完全养兵竟然能养得起而且好像还越养越强,不会有黩武穷兵之忧。”
赵云摊摊双手道:“陆夷州那个三年境内丰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云这一生敬重之人并不是很多,但陆夷州绝对值得云敬重。”
切他们哪里知道陆仁这是凭着早年看过的书得来的知识,后来又经过蔡琰、刘晔、徐庶等人的一步步完善真正基本成形,还是荀到了陆仁身边之后统筹补充的,补完一些缺点之后才像个样子。要换作早年的陆仁,可能只知道“以人为本”,多从民间思想上去考虑一下。
一路上谈论着这些,数日之后三万大军便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