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6(1 / 2)

新明史 闪烁 5675 字 2019-04-17

政的效果。现在,你也应该看出新政的效果了吧”

于谦一愣,顿时沉默了下来。新政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就拿京城平乱最后阶段的作战行动来说,前线部队消耗的弹药,有超过八成是由私营军火商提供的。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规矩,军火制造全部掌握在工部手里的话,根本就无法满足作战需要,那要想平定叛乱,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一个月以来,商人在京城重建的工作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往,任何一次大的内部叛乱,无不是一个朝代走向衰落的开始,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宋末的秦桧。这些都是因为国家内部问题造成国家由盛变衰,最终灭亡如果换着以往,这次的京城叛乱足以毁掉大明基业,即使最终大明能够苟延残喘,也必然国立受挫,国威不振,大明也就必然由此走想衰落了

于谦看得很清楚,京城叛乱之后,大明不但没有走向衰弱,在朱祁钰放开了对商人的限制之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叛乱造成的伤痕,出了那段还在修补的城墙之外,就已经见不到了。而且,在京城,乃至整个帝国的老百姓心里,帝国并没有被削弱,而且增强了现在,蒙古大军就在开平卫附近活动,而朱祁钰不但没有让蒙古大军南下,还派遣陈豫率军北上如果换在以往,恐怕此时蒙古大军早就已经打到京城外围来了吧

这些,都是新政带来的好处,也是新政产生的效果。虽然,于谦从没有放弃过对朱祁钰推行的这一套惊世骇俗的新政的怀疑,不过,现在他也开始接受新政了正如同朱祁钰当时所说,一年之后,新政的好处就已经展现了出来,并且证明了,这将是引导大明走向强大的唯一途径

“于谦,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也许,新政破坏了旧的礼制,也许,新政打破了太多的陈规旧矩。不过,你是个务实的人,我也是个注重实际的人。新政到底个大明带来了什么呢叛乱对,我承认,新政正是叛乱的根源,不过,这能够说新政本身错了吗当初,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进行削番,最终引发了诸侯王叛乱。不过,没有汉景帝采纳新政,有后面汉武帝中兴大汉吗而最终,也正是汉武帝采纳了儒家学说,废除了黄老学说,也才有汉唐盛世”

“陛下,我明白你的意思,只是新政并不适合现在推广”

“为什么不适合,是新政无法让大明强大起来,还是新政没有给大明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朱祁钰冷笑了一下,“这些都不是,问题本身不在新政,而是在我们的朝廷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政了当初,反对新政最厉害的人是谁是王直,王直又是谁他是吏部尚书,所谓的天官首领,难道,你还没有认识到问题到底在哪吗”

“陛下”于谦身体一颤,“你的意思是,改组朝政”

“对,要推广新政,要让我大明强大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组朝政”

于谦沉默了,朱祁钰的话是有道理的。当初,王直敢于与朱祁钰对着干,就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百官之首换句话说,是大臣手里的权力太大了,压住了皇权,让朱祁钰无法打败王直,新政也就无法得到推广

“于谦,出了朝廷本身的问题之外,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也是个关键我的意思并不是王直的权力压住了皇权,而且我也不赞成皇权至上我可以推广新政,我可以用毕生的努力去完善新政,但是,谁能保证下个皇帝就会支持新政呢从本质上来讲,新政是要削弱皇权的,皇权本身也是新政的威胁现在,我不得已才提高皇权,不过最终,皇权是要被取消的”

“陛下”于谦又是一惊,在他看来,朱祁钰的这个逻辑是相互矛盾的,“陛下既要加强皇权,又要取消皇权,这不是矛盾了吗”

“加强皇权是现在的临时办法,因为我作为大明皇帝,我会推行新政,不过,我不能保证下一位皇帝会支持新政,更无法保证今后所有的皇帝都支持新政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皇帝,彻底消除皇权”

“这这”这下,于谦的脑袋全糊涂了,在他的认识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朱祁钰竟然想彻底的消除皇帝的存在,那么,没有皇帝,又由谁来顶替皇帝呢

“于谦,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道理的”朱祁钰站了起来,“其实,皇帝也是人,虽然臣子都高呼万岁,可哪个皇帝活了一万年连活到八十岁的皇帝都是少之又少太祖皇帝活了多少岁成祖皇帝,仁宗皇帝,宣宗皇帝他们又都活了多少岁皇帝也是普通人,而且大明天下是属于百姓的,而不是属于姓朱一家人的。当初太祖皇帝起兵反元,也正是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支持,如果没有百姓支持,太祖能当上皇帝吗因此,百姓才是大明的主人,最终,大明是要交给百姓的在我看来,皇帝只是一个过渡而已”

“陛下,臣虽然无法认同陛下的这番看法,不过臣认为,改组朝政确实有必要,从推广新政的角度来讲,改组朝政很有必要”

“对,那我们就事论事,暂且不去说以后的发展,现在,我们必须要改组朝政,以往的六部制已经不适用了,这将直接导致大臣手里的权力过大,对新政构成威胁”

“陛下,你的意思是,分散六部权力”

朱祁钰点了点头,从书桌上拿了一份草拟好的提纲,递给了于谦。“这是我的大概想法,今后,朝廷将以内阁为重,而内阁成员将扩大。另外,六部分为十五部,每部的正副部长都将是内阁成员。内阁设总理大臣一名,总管各部事务,直接向我负责”

于谦大概看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这个办法确实能够分散大臣手里的权力,为新政扫平道路。

“当然,选择各部政府部长暂时由我来决定,不过,今后我们要有一套更完善的制度来监管朝廷大臣。因此,我决定将监察院与大理寺合并,组成最高法院。今后,朝廷大臣只负责行政,执法机构单独设置,且,依次向下级延伸,分散各地官员手里的权力”

于谦一惊,自古行政与执法两大权力就是结合在一起的,现在朱祁钰要把这分开管理,那不是要彻底的分散官员的权力吗不过,于谦还是太小看了朱祁钰,朱祁钰要做的,远比这多得多

第三卷 帝国奠基

第七节 皇权

虽然朱祁钰对政治结构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已经了解了三权分立学说。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民主政治结构,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开,相互监督制约,这样就能防止任何一个人危害到政治制度,乃至国家本身。当朱祁钰提出将行政与司法权分开的时候,于谦已经惊讶不已了上千年来,从没有哪个人想到这一点

在于谦看来,行政权与司法权本身就是合二为一的,皇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最多也就是设立一个单独的监督机构,比如太祖皇帝设立的监察院,由皇帝直接控制,以监督官员的行为而现在,朱祁钰则直接把原本应该属于地方行政官员的司法权给剥夺了出来,成立单独的,并行的司法机构。当然,于谦也看出了这一好处,这将能够更有效的监督官员的行为,并且让官员受到法律本身的约束,而不是立身于法律之外。只不过,于谦很是担心这套制度能否成功,毕竟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官员不满,到时候,要再来场叛乱的话

“于谦,你是在担心地方官员不满,因此而引发叛乱吧”朱祁钰笑了一下,“那么,就找个机会,让他们没有办法叛乱”

“陛下,你的意思是”于谦皱起了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