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一般只兼任某一部的部长,很多时候甚至是单独的职务,不过,其权力远超过了以往的丞相。内阁总理大臣只向皇帝本人负责后来形式上只向皇帝负责,实际上则是向下议院负责,且各部正副部长都由其选拔,然后提交皇帝审查,如无反对,则直接任免
而朱祁钰选择的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就是于谦在当时看来,于谦自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了。不过,朱祁钰另外还给于谦设置了一道障碍。这就是内阁,既然有内阁总理大臣,那就得有新的内阁吧
新的内阁就是由十五部正副共三十名部长,外加内阁总理大臣组成。这三十一人有的时候不足三十一人都可以向皇帝提交行政意见,制定国家政策,并且向朱祁钰负责可以说,内阁本身就是一个小朝廷,规模比以往的朝廷小了很多,将各部其他官员排除在了朝廷之外,且只行使行政权,而不涉足立法与司法权
朱祁钰确定了这套政治制度之后,皇权并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加强了许多不过,只也只是对朱祁钰一人而言,对那些没有朱祁钰这种铁腕手段的皇帝而言,是没有办法控制住这台政治机器的现在,朱祁钰完全掌握了行政大权,各部大臣都是他的心腹手下。而立法方面,虽然组建下议院的计划被推迟了主要是选举办法无法确定,大上议院因为超过半数的都是朱祁钰封的公侯,自然也在朱祁钰的控制之中。司法方面,朱祁钰在新的检察院,大理寺都安置了忠于自己的部下,且这两个部门的官员地位都提高了很多,他们都直接向朱祁钰负责。也就是说,司法权其实也落到了朱祁钰的手里
就算比起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朱祁钰此时掌握的权力也大大超过了他当初,朱元璋还要受到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的制肘,且那些他设置的言官对他也很是不客气。而现在,朱祁钰已经完全掌握了大明的所有权力,没有人再能跟他作对恐怕,朱元璋在九天之上,见到朱祁钰将他建立的大明搞成这个样子,不知道是笑,还是哭
第三卷 帝国奠基
第十一节 新政风潮
朱祁钰花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这次庞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其中遇到的麻烦,受到的阻碍,以及朱祁钰,于谦等人付出的心血汗水,自是不用多说。当然,在朱祁钰紧握兵权,且迅速的降服了各地官员,番王之后,这架新的政治机器也终于建造完毕,并且开始运行了起来
任命于谦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朱祁钰就将改组地方政府的事情交给了于谦去处理。大体上,出了立法这一个环节之外,地方政府的行政体系与司法体系基本上与中央政府一致,只有一点例外,即地方政府再无兵权大明所有军队的指挥大权都统一归国防部掌握于谦兼任国防大臣,并且统一调配。各地军队也是轮番调动边防地区军队除外。地方官员手中没有了兵权之后,要造反,那就更不可能了
这些事情,基本上是于谦按照朱祁钰的意思,并且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推广下去的。以于谦的政治能力,他足以完善朱祁钰定下的这套政治制度。可以说,于谦在这场政治变革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这证明了他不仅仅是领军打仗的能手,是一名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名治国能手,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朱祁钰只是为新的政治体制打下了基础,搭起了骨架,而于谦的作用就是为这具骨架敷上肌肉,皮肤,增添内脏,最终,让这个新的政治制度活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于谦的作用公不可没。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于谦有能力做到这些。朱祁钰在政治上唯一完全信任的人就只有于谦,这就如同他在军事上只完全信任陈懋一样。而且,于谦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魄力来继续朱祁钰的政治改革
这仅仅是改革的开始,这也仅仅是为新政的推广打下了基础朱祁钰不是笨蛋,他做了这么多,其实只是基础工作,他的目的是要推广新政,是要让大明快速的发展起来,以他不可想象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在改组了政府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更多的,能够帮助大明迅速发展的新政推广开来
这里,不得不提到朱祁钰任免的十二名重要官员。这十二人正是当初朱祁钰从第一界帝国公立大学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十二人。在新的政府中,他们都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其中五人是部长,七人是副部长。而他们的作用就是为朱祁钰制定有利于发展的新政,并且将这些政策推广开来
朱祁钰在完成政府改组之后,推行的第一条新政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以往,政府官员都是通过考试来任免的,只要通过三试,成绩好的,就都能当上官而以往考试的那些四书五经,也只是检查了这些预备官员的文才,其写文章的能力,而真正能够读好四书五经,又具备治国能力的人,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像于谦这样的人才,更是少得可遇而不可求想必,大部分能够通过三道考试关卡,最终还能在殿试中赢得皇帝欢心的人,也都快成为书呆子了吧让这些思想僵化,且务虚不务实的人来治理国家,他们能做什么好事吗
这次,朱祁钰制定的人才选拔制度,完全将这种一步登天的办法给抛弃了。在取消了吏部之后,各部门单独选拔人才,且大部分进入政府机构的人员,都必须从低层做起,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的提升而要进入政府部门,只需要一道很简单的考试,即能力考试这是对几种能力的统一考试,在通过考试之后,就能进入政府,充当最低级的行政人员不是官员,在试用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能力出众,再提交上级主管审核,通过之后,就将得到提拔了。而每一级官员,都直接对其所选拔的人才负责。
当然,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仍然有弊端,在朱祁钰之后,这些弊端就已经严重的暴露了出来。不过,在朱祁钰的这个时代,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很多不喜欢四书五经,又有治理天下抱负的人才正是通过这种办法进入了政府,后来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有名的大臣。
其实,朱祁钰这一套人才选拔机制本身的左右就是在大明帝国这座巨大的金字塔型建筑中,打开了一条连接顶层与基层的,更为宽广的通道,让处于社会金字塔最低层的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到社会的顶层。这也就给了更多普通百姓希望,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国家建设,国家发展中来。说白了,也就是将百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结合了起来
相比之下,当初汉武帝采用儒家学说,其本质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儒家学说所打开的这一通道本身并不宽广,且层层受到阻碍,对人才的限制也极为严格,一切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是为了协助皇帝管理国家朱祁钰这套办法则更为彻底,他完全将皇帝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等同了起来,然后通过这套制度,让百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也划上了等号。同时,让百姓都为国家服务,最终,也就是在为皇帝服务了
确定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后,朱祁钰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新成立的十五个部门中,好几个部门都是以前根本就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那几个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在以前根本就没有比如,教育文化部,科技部,医疗卫生部。这三个部门所管辖的事情,以前的六部几乎没有涉及到为了强化这几个部门的职权,或者是扩大其影响力,以扩大新政的影响力,朱祁钰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推出一系列的新政,以达到这一目的
成立帝国皇家科学工程院,其目的是要强化科技的地位,让所有人都知道,皇帝不读四书五经,皇帝读的是科学当然,对大部分大明百姓来说,“科学”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不过,没过几年,当各种给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发明问世之后,这个词语也就不再陌生了,甚至成为了百姓嘴里说得最多的一个新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