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吃素的,要想迅速地消灭这三万敌人,并不那么容易。
这次,陈懋将各军将领都叫了过来,发挥了军事民主性,让这些年轻将领来想办法。当然,陈豫等人也提出了各自的想法,甚至有将军认为,攻占阿努布格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要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就不一定需要采取这一手段。当然,讨论来讨论去,大部分将军都认为,要想在尽量控制伤亡,并且确保后勤补给线安全的情况下战胜敌人,唯一的办法还是攻占阿努布格尔。那么,怎么才能够达到奇袭的目的,且在敌人做出反应之前控制这座城市,最后迫使敌人决战呢
提出关键性意见的是谢正卿,而这个意见就是,以退为进。在与莫卧儿军队屡战了近十日之后,明军储备在前线的物资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在后勤补给线不太安全的情况下,粮草储备大为减少。如果在这个时候明军撤退的话,那么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必然有所疏忽,而谢正卿的意思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攻占阿努布格尔,然后趁敌人进攻的机会,与敌人展开决战。当然,要达到这一目地,那么就得做得像样一点,在撤退的时候必须是稳步撤退。还要留下断后的部队,这样,莫卧儿军队的统帅才会上当。
陈懋最后采纳的也是谢正卿的这个建议,当然,等陈懋拟定出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已经比这一计划完善了很多。西北骑兵军负责撤退线路的安全工作,第十军与第十一军的战线则缓慢向萨特杰河收缩,第一军负责掩护战线的左翼,并且阻击敌人的迂回部队。第二军则负责断后。当然,任务最重的仍然是第二军。在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之后,第二军必须要返回明军的右翼,并且向南面快速迂回,趁莫卧儿军队追击的时候,攻打阿努布格尔。而为了迫使阿努布格尔的守军放松警惕,或者是让莫卧儿军队调遣这里的守军来追击明军,明军的撤退线路故意向南面偏离了一点,并且第十军与第十一军必须要边打边撤,而不能直接向萨特杰河的营地退却
直到各军的将领完全明白了自己的意图之后,陈懋这才让明军展开了行动。当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圈套,可以说,当时明军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在为莫卧儿军队设置这个圈套,不过,这场战役的进展并没有陈懋预料得那么顺利。
在明军撤军的第一天,莫卧儿军队并没有进行追击,甚至没有太多的反应。这让陈懋有点急了。毕竟撤退是假,攻占阿努布格尔,迫使敌人决战是真,如果敌人不追击的话,那就无法攻占阿努布格尔,也就没有办法破使敌人决战,最后甚至只能主动进攻,用巨大的伤亡去换取最后的胜利
第二天,也就在陈懋犹豫着是不是应该继续向萨特杰河退却的时候,陈豫那边终于送来了消息,莫卧儿军队在平静了一日之后,终于开始追击了。这一下,陈懋就放心多了。因为晚追击一日,明军与莫卧儿军队之间的距离已经接近三十里了,而莫卧儿军队要想在明军到达萨特杰河东岸之前追上明军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要加快速度前进,而不能有半点的耽搁。当然,这还要取决于莫卧儿军队统帅所希望达到的战役目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莫卧儿军队的战役目的有两个,大的目标是击溃明军,小的目标是将明军打到萨特杰河的西岸去。而正是这两个目标的差别,让莫卧儿军队的行动产生了变化。如果要实现小的目标的话,那么莫卧儿军队完全可以缓步推进,最后甚至不需要与明军作战,就能迫使明军退到萨特杰河的西岸去。如果要实现大的目标的话,就必须要抢在明军渡河之前进攻,这样才能击溃明军
显然,最初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只想实现小的目标。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天里,阿巴克直接下达了一条命令,必须要全歼这股明军。至于阿巴克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预前线统帅的指挥,并且下达这个命令,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当时明军已经在南面,东面两个方向上威胁到了德里的安全。而莫卧儿中央军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了八万兵力,另外一批政府军被明军西北军团的一支骑兵军缠在了拉合尔,根本无法撤回来这就是之前第十一军作战的地方,而陈懋为了让第十一军投入到这边的战场上来,就把杨洪的最后一个骑兵军拉了过去,把第十一军换了回来。也就是说,当时莫卧儿帝国在德里的防御力量其实并不充足,如果无法击溃陈懋这支明军的话,他们就必须要在东面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只要击溃了陈懋这支明军,那么就可以将这边的军队调回德里,加强德里的防御
正是这一变化,最终彻底地改变了这场战役的结果。如果莫卧儿军队稳步推进的话。陈懋极有可能一路退到萨特杰河东岸去,并且在此组织背水一战。虽然结果莫卧儿军队仍然很有可能被歼灭,不过明军也必然伤亡惨重,恐怕就没有能力向德里进军了。当然,陈懋也有可能在半路停下来。然后主动进攻莫卧儿军队,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就算明军获胜,也是惨胜。不过,莫卧儿军队在这个时候扑了上来,正好与陈懋计划的一样,那么结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二军的阻击行动打得很顽强,用后来陈豫的话说,就算是演戏。那也得演好一点,不能露出破绽,不然被敌人发现这是个圈套的话,那么行动就失败了。而第二军的阻击越猛烈,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就越相信明军是因为作战物资跟不上,已经无力再打下去了,所以才选择撤退,而且将一直退到萨特杰河西岸去。当然,莫卧儿军队的统帅也很清楚。
明军强大战斗力的来源就是其猛烈的火力,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作战物资,只要明军的作战物资出现问题,那么明军的战斗力就要打很大的折扣,这正是消灭明军的最佳时候。当然,莫卧儿军队的统帅在这个时候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明军的撤退速度并不是很快,而且一路上都非常有组织,不像是溃退
第二军打了一整天,在西北骑兵军已经到达了萨特杰河东岸的营地后,这才撤出了战斗,开始迅速向西而去,并且很快就把追上来的一股莫卧儿骑兵给干掉了。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之后,陈豫分出了两个师继续向西前进,而他自己则亲率另外一个师向南面迂回。
正面战场上,第十军与第十一军也是边打边撤,基本上没有给莫卧儿军队突击的机会。虽然莫卧儿军队也组织起了多次冲击,想突破明军的阵线。然后将明军分割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掉。不过,第十军与第十一军的行动很有步骤,各部队之间的衔接也非常的紧密,并没有给敌人任何可趁之机。
北面,第一军的阻击战打得也很激烈,骑兵师在两个步兵师的配合下,顽强地阻击着数万莫卧儿骑兵的进攻。虽然第一军的炮兵编制规模很小,只有其它步兵军的一半,不过步兵组织起来的火力防线仍然是很强大的,再加上骑兵不时的出击,迫使莫卧儿骑兵无法连续进攻,给了步兵喘息的时间。几万莫卧儿骑兵,一天之内发动了十多轮进攻,结果还是被第一军给顽强地挡了下来。
第三日,明军退到了之前设置的底线,不过此时莫卧儿军团的主力步兵还没有完全跟上来。陈懋立即改变战术,让留守河滩营地的西北步兵军开始组织渡河,摆出一副要尽快撤退到萨特杰河西岸去的样子。接着,陈懋让西北骑兵军从河滩向北迂回,暂时脱离了战场。而第一军,第十军,第十一军也先后收缩防线,向河滩上的明军营地撤退,并且逐渐放慢了速度,开始在河滩上设置新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