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1(2 / 2)

乱世英雄 闪烁 8743 字 2019-04-17

小到人员掩体、大到战略指挥中心,任何地下设施都有通风口。

一些大的地下设施,因为人员、设备密集,排出的空气肯定比较热,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夜晚,废气中带的热量就很容易被发现。

发现了通风口,也就发现了地下设施。

实战证明,美军确实在用这个办法。正是如此,三营官兵想到的“土办法”才发挥了作用,让韩军在那些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防空洞上浪费了大量弹药。

就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轰炸中,至少有九成的钻地炸弹白白用掉了。

如果志愿军官兵知道他们修建的防空洞竟然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说不顶从朝鲜撤军的时间就不是五八年,而是六八年了。

再有十年,三十多万志愿军能把整个朝鲜都变成一座巨大的“防空洞”。

可惜的是,韩军的轰炸太密集了。

即便只有一成的小直径钻地炸弹命中了真目标,也够三营官兵喝一壶的了。

万幸的是,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而不是在一瞬间投下全部炸弹。

遭到轰炸的时候,大部分洞窟里的官兵都在表面阵地上作战,或者护送伤员去了清川江北岸,只有两座洞窟里的十四名战士没有那么幸运,在明白过来之前就被炸弹击中。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解脱吧,毕竟被炸死的话几乎不会有时间感觉到痛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半小时内,韩军没有停止地面进攻

当时,三营实际上只有两个连,而且算上了补充的那个连的兵员。

他们要面对的是从三个方向上杀来的三个韩军装甲营。

这仗,基本上没得打了。

即便黎卫东下的是死守的命令,三营官兵也只能在韩军的挤迫下,边打边退。

直到身后就是清川江南岸河滩的时候,官兵们才收住脚步。

命令很清楚:死守。

在友军的最后一名官兵撤到青川江北岸之前,三营必须留在安州城区内。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算是死,也要战死在城区内,而不是倒在河滩上

绝不能退,更何况,身后就是一三三旅的兄弟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三十二章 全旅压上

第三十二章 全旅压上

一三三旅压到最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到了十月份,朝鲜半岛的降雨少了许多,清川江的流量大大减少,所以发动反击的时候,各师旅是在不同地点渡河的。

退守的时候,情况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韩军夺回制空权之后,加大了轰炸力度。

能过河的地点就两个,一是介川,二是安州。

不是这两处地点的桥梁没有被炸毁,而是这两处地点的水流比较平缓,适合密集架设浮桥,特别是能够让坦克与重型卡车通行的大型浮桥。

机械桥

清川江是朝鲜半岛上数得上号的大江,就算在降雨比较少的旱季,下游的江面宽度也在一公里之上。

这世界上,长度超过一公里的机械桥还没诞生呢。

安州本来就是一三三旅的防区,而退守的时候需要从安州通过的还有同师的一三四旅与一三五旅,以及四十四师的一三零旅与一三一旅,另外几个旅去了介川。

按照军队中不成文的规矩,作为“东道主”,一三三旅得负责殿后。

眼看着三营被韩军赶了过来,一三三旅旅长霍弘光上校有点坐不住了。

与十五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一样。作为一名深受罗耀武熏陶的铁血军人,霍弘光不但脾气大,还非常果断。

军长的命令不但下达给了三营,还下达给了一三三旅。

挡不住也要挡,必须守到全部部队退守江北为止。

当时,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还没有完成

事实上,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应该提前完成。因为从介川撤退的只有四个旅,而且没有受到韩军攻击。

问题是,并非一切顺利。

介川没有在清川江河畔上,而是在清川江的一条支流的北岸,要往北大约十公里才到清川江。

也就是说,部队撤退的时候,需要渡过两条河流

毫无疑问,这很要命。

渡过一条河流都很困难,别说渡过两条河流了。

虽然屁股后面的韩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渡河总得花时间。第九机械化步兵师攻入安州的时候,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更要命的是,如果安州失守,韩军就能沿着铁路线向东北方向推进。

也就是说,韩军能从安州出发,迅速杀到介川。

以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情,而介川那边的撤退工作至少需要二十个小时。

让韩军杀到介川,丢掉的就不是一三三旅,而是四十三师。

因为在介川那边,殿后的也是四十三师。

霍弘光非常清楚。罗耀武正在考虑对第十五集团军进行深度改编,将现在的集团军师旅的编制体系改编成集团军旅,即取消师级编制单位,减少指挥环节上的麻烦。

虽然改编工作还没有开始,但是按照正常情况,肯定得“试点”。

先拿一两个旅出来,成立独立旅,通过实战来检验独立旅的战斗力,再决定是否按照新的方式进行编制。

按理说,这这么美差,基本上与霍弘光无关。

不管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