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劭康又压了压手,对赵承志说道:“你的意思是,国家到底指的是什么”
游击队长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这下,气氛紧张了起来,就连罗耀武都显得有点尴尬。
毫无疑问,狄劭康非常直接,没有拐弯抹角,把最主要的话题引了出来。问题是,游击队长也非常直接,没有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反而把其当成了主要问题,希望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正面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应该是谁代表了这个国家,是中央政府,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所有军民。”狄劭康的坦诚态度,着实让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事实上,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国家就是政府,政府代表的就是国家。可是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是全体人民,也只能是全体人民。因此我可以非常坦诚的回答你的问题,你们保卫国家,就是在保卫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些与我们有着同样文化与信仰的同胞。”
狄劭康的坦率态度,连几个游击队长都有点难以置信。
只不过,刘诚志与罗耀武已经回过神来,就连叶振邦都看出了其中的玄妙。
客观的讲,在这场战争中,狄劭康的处境非常尴尬。虽然用武力实现国家统一,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而是中央领导层的集体决定,就连战争期间的很多重大战略决策,比如打击全世界的卫星系统,对日本进行战略报复等等,都是集体决策,但是在出现问题后,狄劭康却要承担主要责任。
不可否认,在战略决策方面,狄劭康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战时统帅,狄劭康最多算得上合格,远谈不上优秀。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狄劭康在高层领导中的地位受到了影响,而对他构成最大挑战的就是管元山。
狄劭康决定留守北京,正是他与管元山紧张关系的直接结果。
说得简单一点,狄劭康要想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就得依靠军队,特别是刘诚志、以及像罗耀武这种与刘诚志关系密切的战区司令。更重要的是,守住北京是狄劭康最根本的政治基础。
为此,狄劭康肯定会做出最大努力。
明白这一点之后,也就不难明白,狄劭康为什么要对几个游击队长开诚布公了。
只不过,问题肯定没有这么简单。狄劭康能够成为国家元首,肯定有他的本事,也肯定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因此不可能不知道,放权之后会产生多大的后患。
显然,狄劭康把好话说在了前面。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五章 大局为重
第五章 大局为重
打开话题后,气氛就不那么轻松了。
虽然叶振邦与狄劭康没见过几面,也很少有机会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但是在狄劭康说到正题之前,他就猜到,元首会以大局为重来说服那几个游击队长,以此暂时平息游击队对政治权力的诉求。
问题是,游击队这次没有打算玩太极。
虽然几个年轻的游击队长的政治斗争经验远远比不上狄劭康,也谈不上有多高的政治觉悟,但是这些出生入死的游击队长对战局的了解远超过狄劭康,非常清楚眼前的局势,也就知道,是成是败,就看这一仗了。
打赢了,一切都好说。
打输了,中国将就此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都没有翻身的可能。
对游击队来说,此时正是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最好时机。
事实上,这也是最后的机会。
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不管接下来这一仗的输赢如何,今后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中国军队挫败了美日联军的进攻,守住了北京,战局肯定会在不久之后发生大逆转。再进一步,如果能够在北京保卫战中大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美国就有可能退出战争。
当然,对中央政府来说也是如此。
打赢了一切都好说,毕竟大势所趋,游击队也不可能对着大势干。问题就在,如果没有能够得到游击队的有力支持,最终打输了,就算保住了政权,今后也得放开游击队,甚至失去了对游击队的控制权。如此一来,在北京保卫战打响之前,必须与游击队搞好关系,争取获得游击队的全力支持。
只不过,作为高层领导,狄劭康看得更远。
在他看来,如果能够用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收获,那才是真正的胜利。所谓“最小的付出”,就是避免在取得胜利之后,出现一股能够与中央政权抗衡的地方力量,而这股力量就是敌后游击队。
受此影响,狄劭康自然会在游击队的权利问题上有所保留。
显然,刘诚志与罗耀武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两人在游击队的权利问题上很少发言,甚至没有发表意见。
特别是对罗耀武来说,限制游击队并不是他的初衷。
作为军事将领,罗耀武非常清楚,如果没有游击队的支持,正规军很难在北京保卫战中取胜,甚至没有打响北京保卫战的机会。从根本目的出发,罗耀武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反对游击队的权利诉求。
事实上,问题就在这里,即游击队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会谈一直持续到天亮,都没能谈出一个可以让双方接受的结果。
狄劭康一再要求游击队以大局为重,以保卫首都为己任,却在游击队的管理问题上坚持以往的主张,即游击队必须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并且无条件的服从指挥。关键不是在军事指挥上,毕竟在作战问题上,游击队也没有多少转圜余地,必须配合正规军。主要还是游击队在地方的权力,特别是敌后游击区的地位,即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甚至在战略大反攻开始之后,游击区是否会被取消,游击队是否能够参与地方行政工作,以及游击队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组建地方政府。
对于这些问题,狄劭康都没有做出明确答复,只是答应考虑游击队的要求。
毫无疑问,那几个代表了一百多支游击队的游击队长对狄劭康的答复并不满意。
因为大家都很疲惫,加上狄劭康的身体本来就不大好,所以会谈在天亮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