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5(2 / 2)

乱世英雄 闪烁 7603 字 2019-04-17

陈必时长出了口气,说道:“他这么做,肯定有原因。”

“当然有原因,做任何事情都有原因。”罗耀武又插了一句进来。

刘诚志看了罗耀武一眼,说道:“管远山最担心的,还是游击政权坐大,最终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甚至对整个国家体制构成威胁。事实上,我们也有同样的担心,毕竟敌后游击队有太大的自主性,又是军事组织,如果与政权结合,必然会产生深远影响。只是我们都知道,如果守不住北京,谈什么都没用。到时候,就算没有游击政权,敌人也会在占领区占领伪政权。事实上,打到目前为止,台湾当局已经在占领区建立了伪政权,日军也在东北建立了军管性质的伪政权。说得直接一点,我们已经对这些地区失去控制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退一步,满足游击队的要求呢只有守住北京,我们才有希望击败敌人,也才有希望保存一个完整的国家。”

“游击队很重要”陈必时问了一句。

刘诚志点了点头,朝罗耀武看了过去。

“没有游击队的支持,我们肯定守不住北京。”罗耀武灭掉烟头,说道,“虽然东南军的战略反击与南京保卫战为我们争取到了几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是南京沦陷之后,美军肯定会把主力部队派往北方战场。按照我的估计,如果美军不能在十一月中旬之前完成调动,就会将攻打北京的时间推迟到年后。到时候,我们至少得面对四十万美军主力部队,还有两倍于此的日军。如果台军稳住了南方战场上的局面,还有可能出兵东北,顶替美日联军负责控制占领区。”

陈必时也把目光转向了罗耀武。

“在此情况下,守住北京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没有游击队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在敌战区展开的大规模游击战,仅靠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北京将成为第二个南京,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情。”

“为了发动游击队,我们别无选择。”刘诚志接过话题,说道,“虽然最高统帅部已经在游击政权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但是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就算在罗司令的影响下,游击队表现得非常积极,并没有因为最高统帅部而有所怠慢。问题是,这种局面肯定无法长期维持下去。为了北京,我们肯定得付出很大的代价,而配合正规军作战的游击队也会付出惨重代价。”

“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罗耀武做了总结。

陈必时的神色平静了许多,说道:“这么说来,我们别无选择了。”

“不但没有选择,还得抓紧时间。”

“什么意思”陈必时朝罗耀武看了过去。

“根据上一次美军向东北增兵的行动来看,只需要半个月,美军就能将六个主力师送到北方战场上来。军事情报局已经收到消息,美军的运输船队昨天就到达了上海与宁波,而在前线战场上,美军已经把六个主力师撤了下来。照此计算,最迟十一月五日,美军就能完成兵力调动与部署工作。即便算上其他因素,美日联军也有足够的能力赶在十一月十日之前发起进攻。”

陈必时皱起了眉头。

“最重要的是,帕特里奇肯定不想把战事拖到年后。要知道,再给我们几个月,等于承担更大的伤亡与损耗。真要拖到年后,美日联军攻打北京的难度将大大提高,美国的战争支出也将大大提高。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帕特里奇应该有信心在一到两个月之内,也就是用攻打南京相当的速度占领北京。这样一来,美日联军就能赶在严冬到来之前取胜,避免在气候最恶劣的时候与我们作战。”

“所以我们得尽量拖到一月底。”

罗耀武点了点头,说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行动。”

陈必时叹了口气,把目光转向了刘诚志。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紧时间吧。要知道,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解决呢。”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二十七章 直面难题

第二十七章 直面难题

既然已经成为事实,陈必时没再纠缠个人问题。

进入正式话题之后,罗耀武首先介绍了北京的防御部署。

客观的讲,北京的防御部署并没有罗耀武之前说的那么糟糕。

狄劭康遇难之前,东北军得到优先照顾,获得了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主战装备。按照罗耀武的安排,这些装备优先提供给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多余的则交给了第十五集团军。狄劭康遇害之后,随着东南军发动战略反击,华中军也参与了反击行动,所以东北军不再具有优先权。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华中军与中原军得到优先照顾,获得了大批原本应该送到北方战场上的主战装备。

这一情况,在南京沦陷前,也就是十月初出现转变。

主要就是,中原军的建制较为完备,又没有扩充主力集团军,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主战装备,而华中军在芜湖战场上的损失并不大,王虞珉又有较为强烈的大局观,在与刘诚志谈过之后,主动提出应该首先加强东北军。

到陈必时来到北京的时候,东北军又获得了相当于一个主力集团军的装备。

虽然按理说,罗耀武应该将这些装备分配给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或者用来武装第二十六集团军,但是在短期内,东北军肯定无法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而在北京保卫战中,拥有两个建制完备的主力集团军已经足够打一场战役级别的反击行动了,而其他主力集团军都以防御为主,不需要太多的装甲部队。

受此影响,罗耀武将这些主战装备大致平均分配给了几个主力集团军,确保每一个主力集团军都有一个装甲师或者摩步师,即拥有有限的装甲力量,以此来增强正面防线上的防御能力。

对于这种编制方式,陈必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南京保卫战已经证明,在以城市为依托的防御战中,装甲力量很难集中活动,也就难以形成突击力量。对防御作战的一方来说,合理利用城市内的建筑物更加重要,而让建筑物作为装甲力量的掩体,设置流动火力点,才是利用装甲力量的最好办法。如此一来,就得将装甲力量分散到整条战线上。当然,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装甲反击力量,在正面防御取得成功之后,通过装甲反击来击溃进攻的敌人。

可以说,南京保卫战没打胜,主要就是东南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反击力量。

比如在争夺句容市的战斗中,如果东南军有一支像第三十九集团军那样的主力部队,结果肯定会不一样。守住了句容市,东南军就能守住外围防线,不用从禄口国际机场撤退,也就不会那么快退守市区。

在北方战场上,东北军明显比东南军更有优势,罗耀武手里有两支装甲反击力量。

如果有必要的话,罗耀武甚至能将第二十六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的装甲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从而获得第三支装甲反击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北军没有问题。

“主要还是缺乏主力部队。”陈必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东北军的最大问题。“虽然从规模上看,东北军有七个主力集团军,满编的话有三十五万人,再加上几个具有主力集团军战斗力的新编集团军,总共大概有六十万人左右。但是京津地区的外围防线大约一千公里,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