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开始的时候,第二骑兵师并没上阵,由第四步兵师与第五步兵师打前阵。
在进攻路线选择上,美日联军主要沿着三条路线挺进。
西面,两个日军主力师在第二骑兵师一个装甲旅的支持下沿着一一二国道向丰宁县进军,然后从一一一国道南下,攻打北京最北面的怀柔区。作为辅助力量,日军还出动了一个主力师,沿着三五三省道直接向怀柔区推进,并且派出了两个二线师,占领连接着三五三省道与丰宁县的二四四省道。
中路是美日联军的主攻方向,由第四步兵师打头阵,日军派遣了一个主力师跟随,沿着一零一国道直接进军密云县。作为辅助力量,日军出动了四个二线师,控制沿途的主要城镇与县道,并且占领三五四省道。
南面,向兴隆县挺进的是第五步兵师,以及日军的一个主力师。因为兴隆县还在东北军的控制之中,所以美军在这边还准备了一个国民警卫队师,并且让第二骑兵师将一个机步旅放在了承德南面,充当战役预备队。打下兴隆县之后,第五步兵师将沿着三五五省道向西推进,配合在中路进攻的第四步兵师攻打密云县。
这一进攻部署,也反映出了帕特里奇对北线进攻不抱太大希望。
虽然从政治上讲,美日联军攻入怀柔区与密云县就算攻入北京了,但是从军事上讲,就算打下了怀柔区与密云县,美日联军离北京还远着呢。要知道,怀柔与密云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作战环境不比承德那边好多少。即便到了怀柔与密云,美日联军还得渡过潮白河与温榆河等多条河流,还得打下顺义。只有在占领顺义之后,才算到了北京门外,然后才是攻打北京主城区。
这样一条漫长的,而且八成行军路线都在山区里的进攻行动,对美日联军来说,基本上就是一条部满荆棘的道路。
毫无疑问,在这条进攻路线上,美日联军别想拣到便宜。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让北线部队首先展开进攻。只不过,他的目的不是让北线军队有更多是时间发起进攻,而是要利用这边的战斗,将中国空军逼出来,让美日联军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打得更轻松一点。
不可否认,帕特里奇达到了目的。
在“保卫北京”的大旗下,中国空军在开战的第一天就全面出动,倾巢而出,与美日联军争夺制空权。
虽然二十二日的空中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而且中国空军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不但在空中战场上挫败了美日联军的锐气,还在对地打击上有所建树,但是平心而论,中国空军的持久能力肯定比不上美日联军。
照开战第一天的样子打下去,中国空军能否坚持一周都是个问题。
要知道,在北方战场上,美日联军拥有上千架f22a与f22j,以及两千多架f35系列战斗机,美日联军的机群规模超过了四千架,而中国空军只有一千多架战斗机,而且真正具备制空作战能力的j20只有八百架。经过第一天的消耗,也就只剩下了七百来架。因为与中央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所以北方战区能不能获得更多的j20还是个问题。就算能够得到补充,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与之相比,美日联军就没有这样的担忧了。虽然美国空军在二零一四年的第四季度就不再采购f22a,而最新式的f22b要到二零一五年第一季度末才能量产,但是日本空军从美国采购的f22j、以及按照许可证生产的f22aj日本自行生产的f22aj是在f22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而f22j是美国在f22a基础上简化之后出口给日本的,所以f22aj要稍微先进一些,主要就是配备了由日本研制生产的电子设备都在按计划生产,每月产量都在一百架以上。
由此可见,双方空中力量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
对此,帕特里奇也是心知肚明。
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利用b集团军强攻北京打掉中国空军的锐气,南面的进攻就好打得多了。
事实上,到了二十二日夜间,中国空军就降低了出动强度。
虽然在当天晚上,中国空军只是取消对地打击行动,仍然在制空作战上投入了足够多的作战力量,而这主要是美日联军正在增强防空力量,特别是日军的野战防空系统对低空进入的战斗机构成了巨大威胁。与之相比,中国空军的对地打击行动,并没有对正在推进的美日联军地面部队产生多大影响。但是这一变化,已经证明了帕特里奇的判断,即中国空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并不是很突出,经过初期的高强度战斗之后,在后面的战斗中,中国空军就很难有过人表现。
当然,美日联军的地面部队也确实没有过人表现。
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b集团军的三路进攻部队仅仅在山区里推进了不到五公里,而这个速度甚至比不上在赤山会战初期攻打承德时的进攻行动。
到了二十三日,帕特里奇才考虑让部署在南面的作战部队发起进攻。
只不过,这一天上午,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战场上,而是发生在战场之外。
当天上午,澳大利亚当局正式对外宣布,应美国与日本邀请,根据美日澳共同安全条约出兵东北。
消息刚一公开,就在国际社会上掀起了悍然大。
要知道,澳大利亚不但是除台湾之外的第六个参战国,还是除了美国之外,唯一一个不在东亚地区的参战国。虽然按照澳大利亚当局的声明,澳大利亚只派遣两艘护卫舰、四架预警机与八架加油机,参加反潜巡逻、空中巡逻与支援等辅助行动,并不参与作战行动,也不会派遣地面部队参与地面战争,但是澳大利亚此举,等于打破了国际社会的僵局,为其他国家派兵参战提供了理由。
澳大利亚此举,也多半与美国有关。
在美国正式向中国宣战,并且宣布承认台湾当局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时,美国就在游说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众多盟国,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可惜的是,一年多下来,没有任何一个盟国愿意卷入这场与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更不愿意为了美国,与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结仇。
美国能在澳大利亚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还是澳大利亚遇到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