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2 / 2)

这场辩论的中心是究竟以法学为治国之本,还是以儒学以治国之道,本来这一点根本没什么好争论的,被始皇帝连连打压的儒学之士们也不敢再有什么非份之想,但是随着傅戈的强势入主咸阳和他随后颁布的废除秦律的宣言,却又让儒生们看到了希望。

当然,仅凭这一点还不能让儒生们有在朝堂一辩的勇气,在背后支撑他们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傅戈身边最重要的谋臣郦食其。

郦食其会和伏生等人打成一片,这是傅戈意想不到的。

而正是这一种实力上的微妙变化,让法家和儒家重新有了平起平坐、一较长短的机会,对于郁郁不得志许久的伏生等人来说,这是翻身争取上位的最好机会。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就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思想学说,然后才是基于这个理念制定什么样的制度,这些听起来空洞无比的东西对于傅戈来说,都是头疼的不能再头疼的问题,就算他拥有超前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胡乱说一通。

朝堂上。

“皇上,恕臣直言,自二世皇帝登基以来,赵高一党不以王道而专务霸道,不以仁德布天下,而专以刑杀立威。严法酷令多入牛毛而密如凝脂,一举一动皆有法式,就是很小的犯法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凡偶语者弃市,犯律者连坐。,以致杀人盈野使渭水尽赤。前些日傅丞相于街市约法三章,宣布废除一切酷令严律,关中百姓闻之莫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此为民心所向,不可逆也。故此,臣以为新朝要强盛壮大,必先改革政令,采取以善劝善,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如此则民心如大海思归,乱世之盗贼也将自行放下武器,国家才会安宁太平。”

首先发难的是博士伏生,这位济南郡的饱学儒士平素爱书如命,学识更是渊博,关于这个人的故事傅戈倒是听郦食其说过一些,据说在始皇帝下令焚书之时,伏生曾冒险把尚书藏在墙壁里,由此可见,这伏生对儒学的痴迷程度。

伏生的发言着实相当犀利,一言就道破了法家在治国过程中的失误,那便是过度的集权、过度的严律和过于残酷的刑罚已经将民众的忍受力压到了最低点,当越过了这一个极点之后,暴乱的发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他的对手也并非等闲之辈,冯正的父亲冯去疾曾是大秦右相,与李斯齐名,他的叔父冯劫也是御史大夫,可惜这两位大秦的重臣在去年被赵高这个奸臣给逼得自杀了,也正是这些奠定大秦根本的重臣能臣的一个个离去,才使得大秦在暴乱面前显得毫无还手之力,从这一点来看,赵高足可以当得起大秦第一奸臣的美名。

冯氏一门忠烈,有这样显赫的家世,冯正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

注:谢谢大家,继续更新答谢死神,好久不见,想念胡亥母亲是谁的问题,呃,我在网上查的是丽姜,具体哪里记不清楚了。

第一百一十二节 人性善恶

冯正是年轻一辈法家学说的承继者,也是李斯的亲传得意弟子,面对伏生这一波责难,他的反击也是相当犀利:“博士之言实在荒唐可笑,法者,国家之权衡也,岂容胡言乱语妄加猜度。皇上明鉴,儒学之说中的民心民意其实皆不可持,不可信,百姓也不过是维护国家存在和强盛的工具。人性本恶,君子不可信人。世人都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道理,既然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那么治理一个国家,要的就是用法度来约束臣民,用权术来诱导臣民,用威势来震慑臣民。国家的法令要做的就是以赏罚为手段奖励耕战,只有以攻杀去攻杀,以刑罚去刑罚,才是治国之王道。”

冯正的观点直接禀承了商鞅、李俚、韩非子、李斯等前辈的思想,字字句句都充盈着腾腾的杀气。

“廷尉大人凭何根据说民心不可持、民意不可信。试问一个国家若是得不到百姓的信任,那结果会是怎样,商纣周幽灭国的史实就是明证。”伏生显然是有备而来,背后有郦食其这个伶牙利齿的家伙指点,一向只管治道不擅辩论的伏生竟然变得如此咄咄逼人。

冯正正是年轻气盛,又是新官上任火势正旺,当下便不甘示弱回击道:“博士的意思是说我大秦会和商、周一样灭亡吗这话也太过危言耸听了吧,若是先皇在位的话,你可还敢说这样的话,若是故世九泉的数位将军重臣知晓,可会同意你的意见,臣为廷尉当行刑杖之责,今肯请皇上治伏生危言社稷之罪”

“丞相大人前日已废秦律,廷尉难道没有听到吗”

“国若无法,国将不国,你身为大秦的臣子,理当遵守大秦的法令。”

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一场激烈的辩论慢慢开始的升级,由伏生和冯正两个人渐渐扩散到整个朝中官员群。

“此事还是由傅丞相来裁夺吧”大秦的新皇帝三世子婴对于这一场辩论根本没有什么准备,本来以他内心的想法,祖宗之法是绝不可以改变的,不过在现在的情况下,他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说了不算,因此,子婴只好是既不表态也不说话,他很精明的将难题抛给了傅戈。

既然约法三章是你定的,那么这一场争辩也由你来全权负责吧。

在初定约法三章时,傅戈完全没有料想到会爆发这样一场激烈的法儒争辩,他不过是依照熟知的历史想依样画瓢罢了,然而,他万万想不到正是这不轻意的一个决定,让他陷入到一场可能决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二千余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大辩论中。

逃避显然不是办法,思来想去,没有找到好办法的傅戈一头扎进入大秦的典籍馆,结果这里的藏书之丰富真是让他大开了眼界,从医药、卜筮、农书到诗、书、百家语等等一应俱全,就是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即公元213年那一场焚书事件中被要求销毁的一些诸子百家书集、六国史书,在这里也保存有孤本。

时间能够湮没远去的故事。

当傅戈再一次从浩如烟海的典籍馆里出来时,他不禁感慨莫名。

史书上记载的事件真的就完全准确吗不是的。就算是司马迁那样的奇才有时候也不得不屈从于统治阶段的淫威之下,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

焚书坑儒,这段历史公案很可能就是一场被无边扩大化了的肥皂剧,焚毁六国史书,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坑儒,几百个想要靠着蒙骗之术、丹方之法获取荣华富贵的儒生方士,杀了又有什么打紧

对于感受过一千八百余年封建王朝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傅戈来说,儒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