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成为大秦历代君王以来第一个吃败仗的皇帝,列祖列宗的威名折在了他的手上。
“朕的脸,大秦的脸,都被你们吕家丢尽了。”曹安民几乎是咆哮着说道,站在他下首的吕氏家主脸色也难看到了极点,安西都护府的大都督吕岩是他的兄弟,身为北线的最高统帅,他必须负起责任来,不但要给皇帝,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也要给吕家的列祖列宗一个交代,吕氏一族自先祖吕布起,威名赫赫,历代出任将帅的先人从未折损过吕布先祖战神的威名,可是现在,吕氏七代的威名就此毁于一旦。
曹安民冷静了下来,他看向了始终不发一言的吕氏家主道,“朕刚才的话重了,此战非一人之罪。”曹安民心里清楚,这一次的战败的祸根源于承平三十年的武备松弛,虽说他登基以后,戮力奋武,可是三十年的安逸让大秦军团早已物是人非,除了李昂带过的部队,其余大秦的部队即使号称精锐,也未杀过人见过血,更遑论那些开春之后被匆忙投入北线的新军,这才被匈奴人钻了他们的空子。
这一次会战中,大秦一方的十万士兵中,只有两万人是安西都护府的原籍军队,其中去年和匈奴人交过战的老兵也不过八千人,其余都是去年招募训练的士兵,整整八万人的新军。尽管吕氏家主也知道这些,可是他仍是向曹安民请罪,将罪责揽了下来。
这一次的战败,不但吕家丢尽了脸面,整个安西都护府一系的军武世家可以说都是无颜愧对祖宗,赵氏,马氏等世家几乎是发了疯似的将本家和分家的子弟往北线塞,他们必须亲自洗刷这个耻辱。而曹安民则是下了罪己诏,主动承担了战败之责,可是尽管如此,安西都护府大都督吕岩还是递交了请罪书,并自裁于军中,匆忙赶到的郭怒以总长的身份暂掌安西都护府,强压下了北线骚动的各军,稳住了和匈奴人僵持的战线。
吕岩死后,几乎全天下的人都希望李昂这位当世第一名将去北线坐镇,在他们心中只有这位能和战国武安君白起相比的杀神,才能让大秦军团重振昔日声威,讨回这个耻辱,可是长安对此却异常沉默,没人知道其中的缘由。
复苏的帝国之卷 第三百三十四章 开火
全天下的人都盼着李昂去北线坐镇,哪怕他到时再怎么屠杀匈奴人,也不会有人敢跳出来说半个不字,可是曹安民却不能这样做,李昂如今已是国公之尊,要是再击败匈奴人,他又该如何封赏,全长安的世家更加不会同意。想到这里,曹安民的目光落在了手中的奏章上,这是李昂亲自写给他的,正是他陈述的话才让他最终打消了念头。
军队需要铁和血的磨炼,从承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士兵不经历残酷的战场,他们如何成为真正的无敌军团,先人的光荣不该成为负担,而是激励,这一次的战败,或许反而是件好事,再次崛起的大秦军团会变得更快可怕可怖。这是李昂给曹安民奏章上说的,全天下也只有他敢在曹安民气头上说这样的话。将奏章放下,曹安民看向了西北方向,悠然长叹了一声,接着让内侍下旨传召京中的军武高门进宫,他要为安西都护府定一个能打仗的大都督,就得说服这些人。
未央宫内,西军一十七家军武高门的家主都是静坐不语,安西都护府吃的败仗不但让他们颜面无光,还被天下人所耻笑,更难堪的是他们丢了祖宗的威名,死后也没脸去见历代先人。每个人的脸色都如同铁石一样,冰冷而坚硬,他们知道皇帝召见绝不会是什么好事。都做好了接受训斥的准备。不过让他们意外地是,皇帝到了以后,虽是脸色不好。可是并没有斥责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商量安西都护府大都督地人选问题。“唐国公上了奏章,向朕推荐龙骑军的马军校尉为安西大都督,众卿觉得如何”曹安民说出了他的人选,李昂虽不去北线,可是却将好友马军推了出来。出于对李昂地了解,曹安民心中已是定下了这个人选。
听着皇帝所说的名字,十七名家主都是心中一凛,马军,这个名字对他们也不算太陌生了,毕竟从匈奴人入侵河中以来,西军世家子弟中就以他最为强悍,数次与匈奴人交战。还没吃过败仗,只不过年纪始终轻了点,而且他只不过一个校尉,带兵最多的一次也只是领着五万人去匈奴边境偷袭。烧了匈奴人的粮草,从未打过十万人以上的大仗。而眼下整个北线有着整整三十多万大军,以他的资历,恐怕压不住。
十七名家主中,和马军同是一脉地马氏家主第一个开口,“臣无异议。”尽管知道马军一旦成为安西大都督,那么马军所在的分家必然声势盖过他这本家,可是他不得不同意,因为和整个马氏的利益相比,本家实在算不得,若是他不同意的话,马氏各地的分家会如何看待本家,到时一旦离心离德,本家还是要衰亡,倒不如送一个人情给马军,日后只求保住马氏三大血脉之一的地位就可,总归有东山再起之时。
见马氏同意,其余家主稍做思量以后,都是同意了下来,一来他们不想逆皇帝的心意,二来既然是李昂这个再世白起所推荐的人,想来总有过人之处,而最重要地是马军也是西军出身的子弟,算是自己人。
第二日,曹安民和军堂的任命诏告天下,大出世人意料之外,皇帝和朝廷居然将北线重兵交给一个无甚资历的年青校尉掌管,这让他们难以接受,可是他们却忘了,被称为当世第一名将地李昂年纪更轻,不过此次李昂未能出任北线统帅,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他的声音,不少文人觉得李昂过去地对手都是些未开化的胡人,当不得第一名将之称,一时间这种声音倒也在看不惯李昂的文人中风行一时,他们癫狂似的在邸报上撰文贬低李昂,认为即使李昂去北线坐镇,也未必能稳胜匈奴人。
长安城里,王猛安排着八万汉民的迁徙事宜,同时崔斯特也在加紧将李昂剩余的产业变卖,换成金铢,打算押运去河中,两人都是忙得天昏地暗,没去管那些口无遮拦的文人,要不然换了平时,他们定是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无用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