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完帐后,两人离开酒肆,燕赤侠告辞道:“留仙,为兄即日将赶往京城,参加一场弘法大会,他日有缘,定当再见。”
又是弘法大会
陈剑臣愣神,道:“那我就祝燕兄一路顺风了”
他和燕赤侠算起来只是萍水相逢,但颇有一见如故之感。只可惜喝了一顿酒后,对方就要上京了。感觉,就和广寒差不多。不过修士,都是这般洒脱的,来去如风,哪里有多少交代
当下燕赤侠不再多言,转身大踏步而去。
陈剑臣目送他离开,顿觉得脑袋有些眩晕,他刚才喝的酒,未免太多了些。他强打起精神,向家的方向走去。
走了一段路,越发觉得头重脚轻起来,赶紧在街边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休息,准备等缓过这阵酒劲后再回去。
“喂,这位公子请醒醒”
恍惚间陈剑臣感觉有人在呼唤,声音飘渺,不知深浅。他霍然睁开眼睛,才发觉自己刚才竟眯着了。
眼前站着一位丫鬟打扮的女孩子,不过十一二岁模样,正冲着他叫呢。
陈剑臣晃晃头,问:“姑娘你叫我”
那丫鬟抿嘴一笑,道个万福,道:“公子想必是喝醉了吧”
陈剑臣苦笑道:“确实喝多了点。”
丫鬟伸出手,手上有一根用白纸包住的东西,道:“这是陈年葛根,解酒效果很好的嗯,是我家小姐叫我拿给你的”
“你家小姐”
陈剑臣有些疑惑,难道自己在街边打了会盹,一下子就被某个千金大小姐看上了
好吧,这绝对只是自我感觉良好
丫鬟手一指,正指着停在不远处的一顶精巧的轿子。
轿子停在那边,帘布都盖得实实的,看上去,如同一个笼子般。仿佛感觉到了陈剑臣的注视,那帘布微微掀开一条缝儿,有盈盈的目光从里面往外探出来,和陈剑臣的眼神一触,帘布儿立刻又遮了回去。
应该不是聂小倩,否则何必遮掩
陈剑臣干咳一声,站起来,道:“你家小姐的心意,在下心领了,不过我现在已经没事了,谢谢。”
做一个礼,施施然举步离去眯了一会,酒意散了大半,行动自如了。
那丫鬟一跺脚,只得跑回轿子那边,说:“小姐,那书生不领情呢。真是好心被当做驴肝肺,多少人眼巴巴着要小姐送东西呢,他可好,居然掉头就走了;我看呐,就是个不解风情的书呆子。”
从她的角度看,自是陈剑臣应该欢天喜地地接了葛根,然后彬彬有礼地道谢,再打听自家小姐的名讳接下来顺利投缘的话,就可以演绎出一次荡气回肠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了但那书生倒好,拍拍屁股走掉,屁都没放一个。
轿子里传出幽幽的声音:“香儿,我们走吧,只是街上偶见,他这般做也属于人之常情。”
那香儿很八卦地问道:“话说,为什么小姐要送给他葛根呢难道是看那书生长得俊”
“香儿,你越来越多问题了。”
香儿一吐舌头,嘻嘻一笑,吩咐轿夫起轿,依依呀呀地走了。
陈剑臣回到家中,莫三娘闻到他一身酒气,忙道:“阿宝,快冲一杯浓茶来。”她以为儿子和王复去喝酒了,朋友之间的应酬,在所难免,自是不会多说什么。
阿宝很快就泡好了浓茶,端过来给陈剑臣醒酒。
陈剑臣喝了一大口,精神为之一爽,接着几口喝完,然后向母亲告了声罪,回房睡觉去了。
时日如飞,十来天一晃眼就过去,八月十五来到,吴文才早早就把状元楼全部包了下来,不接外客,大摆酒宴,只接他请来的贵宾。
陈剑臣也是其中之一。
他和吴文才之间只是有些摩擦,谈不上怨恨,既然对方开口邀请,却不好拒绝。况且,他已经写好了送给聂小倩的字,恰逢其会,可以找个机会把字墨送给她,了却一桩心事。
中秋佳节,月满中天,名流云集,肯定会是一场热闹缤纷的大宴会。在宴会之上,想必很多人都想争着出境要捞个引人瞩目的角色了吧。
第六十四章:宴会
中秋,月圆之夜。
夜幕初临,那圆盘般的明月就跃然跳上了柳枝头,急不可待地要向全世界洒出柔和的月色。
天统王朝重时节,而中秋佳节又是一年之中的大节日,是以每到这一天,大到府城,小到乡村,都分外的隆重,气氛极其热闹。
这一天,江州城的宵禁也从戌时推迟到了子时,为的,就是让百姓们在团圆之夜可以尽情的娱乐。
天上的明月是万人聚焦的焦点;而今晚整个江州城的焦点,自然就是状元楼。
前任知州,当今礼部尚书的吴大公子为了庆祝获得明年乡试的资格,花费千贯之财把整座状元楼包了下来,大开宴席,遍请江州内有头有脸的官员,以及明华学院的师生,还有江州地界成名的文人骚客
最后的嘉宾人数达三百余人。
可以说,这一场宴会规格之高,起码都是十几层楼的。
而状元楼只有三层。
具体的宴会进行,布置,早就安排妥当,明华学院的学员们统一分在了第一楼,而一般的文人骚客以及稍低层次的官员则被安排在二楼;至于三楼,个个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楼层分明,代表着阶层分明。
天统王朝是个礼仪之邦,规矩规格可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不可逾越,否则就会成为被人攻击的把柄。
状元楼内灯火通明,笑语不断,几十个店小二奔走忙碌个不停。
相比一二楼的喧闹,三楼显得相对平静。
状元楼三楼,装修豪华,平时用于间隔的屏风画壁等基本都被移开,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空间。
地方不小,但只开了三桌。
居中主桌,坐于上首者相貌堂堂,留三缕飘逸长须,正是知州大人聂志远,聂小倩的父亲。
同一桌的,主人吴文才当然能占得一席之位,坐在聂知州身边,其余几个,有同知大人,通判大人等。其中一个,年过六旬,面目清癯,却是江州有名的儒学大家宋之远,他注释圣贤书德书的礼记,可是被朝廷列入了科举范畴的,印刷满天下,举足轻重,影响力非同小可。
至于聂小倩,却在一边角落处,用屏风围出一个地方,宛如个小厢房般,独自在里面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