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回答的人岂不是吃了大亏
规则之下,本来每个人有七步的时间,但因为有先后次序,而且题目一致,如此就导致第一人只有七步;轮换下来后,第二个人就等同于有十四步,第三人则再增加到二十一步的时间了越排在最后,准备的时间越充裕;时间越充裕,自然准备得越充分。
今天最后一关比试,并不是竞争第三天时文八股的比试资格,仅仅只是争一份名头罢了。但这名头,却是天下读书人所孜孜追求的,重要度不言而喻,谁都不愿轻易放弃。
这时候,主持第三关卡的黄老夫子已经把写好次序的五张纸条折叠好,放进书案上的一个小纸箱内,随即懒洋洋道:“抽签开始”
说实话,这些规则过于儿戏,形式和平时举办的各类诗会词会截然不同,黄老夫子本来并不愿意执行,无奈横渠先生一意孤行,只得卖他一个面子,聊以爬到这塔顶来,做个评委罢了:
“三变兄呀三变兄,圣上旨意,路人皆知,你又何必再逆圣意,徒惹圣上不快”
想及当今圣上,黄老夫子不禁面露古怪之色,觉得皇上自登基以来,所行种种,皆有不同寻常之处,尤其文字法、新田法、拆迁法等新法的施行,由于施行的速度过猛,过急,不可避免的引起大面积民愤民怨,实非国家之福
如此种种,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皇上过于年轻,急于求成了。
当然,这些腹诽之言黄老夫子是不可能说出来的,只能在肚子里转悠一圈就平息下去,永远不会诉诸于口。要知道纵然名望如横渠先生,对于朝纲时令诸多不满,可不能摊开了说。
说实话,往往会导致祸从口出,此祸能致命呢。如年以来,朝野一片哀鸿,不都是说了实话的缘故嘛。
“啪”的,黄老夫子将手中折扇打开,扇上“明月入怀风过耳”七个大字赫然展现,凛然有古风。
第一个上来抽签的是郑书亮,他昂然而前,从纸箱内拈出一张小纸条,展开一看,嘴角露出了微笑:
三
纸条上写着的是个三字,表明他会是第三个出场答题的。这个次序对他而言,足够了。
其后诸人鱼贯抽签,陈剑臣排在最后,但他抽到的,赫然是一张写着“一”的字条。
结果公布后,拿到第五次序的莫远心中好不畅快,摇着折扇笑道:“投机取巧者,不免恶果自种。”言下之意,自然是讥讽陈剑臣故意落到最后才抽签,想偷鸡,不料偏偏还是抽到了头筹。
对于他的讥讽,陈剑臣并不在意:大家本来就不熟,眼下又是竞争关系,冷嘲热讽在所难免:文人比试,固然是雅事,但其中的龌蹉也绝不会少。唇枪舌剑,并一定逊色于刀光剑影,尤其学派之争中,争吵到最后赤膊相见者也有之。
对于这个所谓的“天下第一才子才艺竞赛”,随着正是赛程的拉开,陈剑臣越发有看法,觉得和想象中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平时每逢佳节,元宵中秋什么的,在江州也是常常有诗会词会举行。这些诗会词会往往是读书人显露头角的绝好机会,一首佳作出来,传诵一时的话,个人的名望就算打出来了。
但对于这些文坛集会,陈剑臣基本没有参加过,他性子本就不好热闹,属于比较淡泊的类型;加上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对于诗词上的造诣本就肤浅得很,除了一肚子记忆之外,其他实在有些难以拿得出手。
因此,他还是偏向于书法一途,以及时文。
当今形势,时文八股才是科举主流,只要把这方面搞好了,并不愁出路。
抽签完毕,黄老夫子站起来,扫了诸人一眼,其中目光停留在陈剑臣身上的时间久了些对于此子,他当然认识的,明华书院的生员代表,本来属于不入流的存在,不料在第一天的书法比试中脱颖而出,夺得甲等上品的成绩,实在令人眼前一亮。
关乎陈剑臣的字,黄老夫子也是看过的,不错,有功力,在年轻一辈子属于顶尖的水平了。
突然杀出来的一匹黑马,无疑算是这个比赛上的一大惊喜了。
这个比赛,其实根本不是开泰学院的本意,而是庙堂之上某些人所鼓吹出来的形式而已。以横渠先生务实的作风,他也不可能会主动举办这么一个才子竞赛。
其中内情,只怕得横渠先生才知道了。
今天陈剑臣同样来到了最高的塔顶之上,看来果然是有几分本事的,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那匾额之争断然会萌生一些变数来。
只是这样,无端的又让人头疼。
“学生陈留仙见过先生。”
陈剑臣恭敬一作揖。
黄老夫子很满意地捋一捋胡须,道:“你就是陈留仙吧,不错。”
这都是不咸不淡的客套话,寒暄,一笔带过。
陈剑臣于是肃立,听对方出题。
黄老夫子靠近塔顶边上,举目远眺,一会之后,道:“就以此塔、此景为题吧,作七绝之体裁。”
这一个诗题比较空泛,比较适合发挥,借景抒情的空间很多,但也正因为如此,能出佳作的几率反而比较低,毕竟属于即时赋诗,时间有限。
诗题一出,后面还没轮到的四人立刻紧张地在心中酝酿起来,这个时间差,必须要掌握好,应该好好利用。
但陈剑臣只是略一沉吟,迈步走上前去,站在书案之上。
书案早就铺开了纸张,笔墨伺候好了。陈剑臣提起笔,不假思索,刷刷刷就开写起来
好快的速度
不但其他四名生员代表,就连黄老夫子都为之一叹。
从书法到比诗,这陈剑臣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实在令人咋舌,莫非这就是他的长处,长处在于有急才传闻中有才子一篇文章下马而就,杯酒能成,堪称神速,如今陈剑臣的表现也没有差得太远去,如果他所写出来的诗作质量尚可的话,就凭这一手急才,已能蜚声天下。
陈剑臣下笔如飞,片刻之后七绝写成,搁笔立在一边。
黄老夫子抬头一看,情不自禁诵读而出:“浙州城上驮马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好诗,好诗,当浮一大白”
读完之后,他不禁抚掌一拍,拍在书案上,差点要把砚台给拍翻了去。
黄老夫子乃是诗道名家,眼光老辣,一首诗词的好坏只需看一眼就能有个判断了。他读陈剑臣写得这一首七绝,不但完美契合自己所处的诗题,而且表达清晰,意境深远,尤其最后结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结句警醒,完美结合此地此景,借景抒情,充满了一种朝气蓬勃,气势豪迈的志气来。“身在最高层”五字,先声夺人,无论诗境,意境都一下子拔到最高点去,隐隐有俯览众生之意。
再读多一遍,又有新的意境出来,“鸡鸣”、“日升”、“不畏”、“浮云”等等字词似乎都别有所指,包蕴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