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照红蓝两军的战斗机配置,演习指挥部为蓝军配置的战斗机为三十八架,红军则因为歼七的造价低、技术成熟,拥有战斗机共计七十六架。
在经历过地面防空导弹伏击、中程空空导弹尾追突袭、正面交战时敌机再次施放中程空空导弹,红军还保有战机五十三架。
而留下来迎战的蓝军战机,因为只有主力机群的三分之一,所以共有十二架。
一十二对五十三
在机载电子设备远超红军飞机,机动性大略相仿的条件下,蓝军为此次轻敌付出了惨重代价
红军以拚刺刀的精神,一进入格斗距离,便以三架,甚至四架战斗机围攻蓝军一架的作战方式,像狼群一般扑了上去。
战场态势图上,无数代表短程格斗导弹的蓝色、红色线条,充塞了这片空域。
空中战斗进行的极为快速,几分钟时间,蓝军出两架战机逃离战场,向本方突围,其余被判定全军覆没
红军赢得并不轻松,他们自己,也损失了十九架战机
等到蓝军攻击轰炸机的战斗机群匆匆赶来,空战已经结束。双方的战机所携带弹药基本都已用完,仅蓝军发起了一次超视距齐射,击落红军六架战机,这次迂回与伏击之战,才正式告一段落。
十比二十五
一比二点五的击落交换比一千四百万美元,对三千七百万人民币,就飞机造价来说,算不上谁是胜利者。
但是,蓝军却依靠这次空中作战,成功地将红军庞大集群,瘦身到与本方大致相等的地步,实现了本方的战略目标。逼迫红军的空中力量,改变夺取制空权的设想,而退缩到地面雷达网的范围内,变成了一只单纯的防守型空军,而任由蓝军飞机,在空中肆虐。
空战从红军中伏,到双方退出作战空域,整个持续过程,仅仅一刻钟,而这一刻钟,就彻底改变了红蓝两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
也就是在蓝军指挥部,得到空战结果之后不到半小时,蓝军的地面炮火就发出了咆哮。
在预警机提供坐标的情况下,此前暴露的红军炮火阵地,要么被摧毁,要么匆匆转移阵地,但他们只要想停留下来,重新构筑阵地,就会遭到对方铺天盖地的炮火袭击,损失惨痛。
红军也展开了两次地对地导弹攻击,摧毁了蓝军的部分远程炮火,但这是杯水车薪导弹和火炮水更贵,这是不问而知的。红军只能利用有限的导弹,模糊的坐标,将蓝军的最大威胁,稍稍减低。他们,在战场侦查被遮断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红军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停止攻击,尽力保持战线。炮兵、坦克等技术兵种隐蔽待命,不敢再暴露在开阔地带。
双方的战线,显现了一种奇妙的平静,形成脆弱的平衡。
红军是想退而不敢退,有朝鲜战争的例子,如果他们后撤,必将遭到对方的追击,和空中力量的打击,就算撤离成功,这场仗也不用打下去了。
他们只有保持着蓝军战线接触,确保对方火力有所顾忌,而保存有生力量。
于是,一幕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十分普遍的场景,再现于这次演习场从当日下午三时开始,所有的红军,无分前方后方,都开始投入了土木工程作业,壕沟挖得更深,设置藏兵洞。指挥所转入地下,后勤仓库和炮兵,也转入半掩埋式阵地。
无数的高射炮林立,炮口严密地指向天空。
到了傍晚,蓝军的攻击机群,在补充了弹药,作战场维护之后,重新起飞。
他们采取的战术,和红军当初一样,也是绕过对方的地面雷达网,突袭敌后方机场和物资转运中心。
可是这次,他们进行得非常顺利。
三千八百公里的最大航程,可以让他们绕更大的圈,躲避所有可能的地面雷达侦测。红军没有预警机,演习中也无法申请卫星支援,就像一个视力模糊的近视眼,对于战场的变化,他们只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处处都显得慢人一拍
长达一千公里的长途跋涉,蓝军偷袭机群,上演了一场千里大奔袭。
二十枚空射型巡航导弹,降低后方机场、导航塔、停留在防空机库里的飞机,以及物资转运中心,变成了一片火海
当红军地面防空警报凄厉地拉响,当雨点般的防空炮火向天空宣泄弹药的时候,蓝军的飞机,已经向指挥部发出了作战成功的信号,踏上了回家的途中。
战果辉煌,辉煌到红军指挥官、红六师师长王大元想哭的地步。
机场被彻底摧毁,塔楼指挥台全毁,至少两天内,机场无法再投入使用;轰炸机损失因为机体大,无法拖入防空机库,一大半都被判定出局;残存的战斗机群,仅剩二十三架,已无法承担护卫空域的任务,下次补充飞机,须在五天以后
五天,郑亦亭连一天都不想留给他
蓝军指挥部刚刚接受到,空袭成功的消息,一支特殊的部队就趁着夜色,踏上了征程。
这是一支军队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部队。
萧强给这支部队,命名为数字化试验部队,而这个名字,也被默认下来,从此成为军队内,一个正式的编制。
部队是从西南军区,调集来的侦察营特别分队,带队主官为萧建军。
当时全军,只有一支特种部队,那就是南方军区的特种大队。而萧建军带领的侦察营,其实成军更早于他们,但没有叫做特种部队。他们作为一支山地特种部队,从适应上来说,更适合投入本次演习作战,所以,在征求了演习指挥部、北方军区、西南军区之后,萧建军带着他的手下,来到了北国,投身入一场不是战争的战争。
夜,一直是我军最好的保护,是我们克敌制胜的看家法宝。
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法宝,不再为我军所独有,优势,在某一方停步不前的时候,渐渐转化为劣势。
视频监视系统,在夜色和对方的管制下,拍摄不到图像,只有一片漆黑。
雷达在没有视频帮助识别的时候,效果,也不再明显,无法分辨哪里是自然地貌,哪里是人工修建而成,什么地方是红军屯兵点,什么地方是防线稀薄处。
但,当红外线信号识别系统打开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雷达与红外线,两种识别系统,互相补充,地面的图像又开始变得可以辨认。虽然还有些模糊,远比不上白天清晰,但至少可以判断敌人的战线。
而远红外热感应,更是为蓝军指挥部,鲜明地点明了,敌人聚集的主要地段。
果然,红军趁着夜色的掩护,希望发动一次夜间攻击,将展现进行调整,变得更加有利于他们防守。一片片的红色光点,在向前沿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