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你个老东西,鼻子可真灵,我孙子刚泡好茶,你就闻香而来”老爷子笑骂道。
“呵呵,林爷爷好,您老还是跟以前一样精神”李墨白抬头一看发现是对门皓月阁的林老头,起身打招呼道。
“呵呵,是墨白吧,都长这么大了,我老眼昏花都差点没有认出来”林老头豪爽地笑道,“听说前几天鬼市上有个面生的后生可能拣了个漏,莫非就是你”古玩行当的消息,不管真真假假,总是传得很快。
“哪里有啊,我就是去转了转,想检验下眼力劲儿呢,都差点吃药了哪里能拣到漏啊”李墨白张口胡诌道,撒起谎来面不改色心不跳,还显得忒真诚,取出茶杯给林老头斟了一杯茶。
“呵呵,你小子还会吃药啊,想当年只要你看上的物件,人家都是加价数倍呢你小子也别太谦虚,现在的年轻人啊,了不得”林老头顿了顿,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好茶,老李你好福气啊,真会享受生活。”
“呵呵,生活吗,就是要学会享受,哪像你个老东西,俨然就是个葛朗台”老头儿笑着打趣道,二人关系不错,说话很是随意。
“呵呵,刚好墨白也在,我这里有个最近淘弄来的玩意儿,您爷俩给过过眼”时值夏日,林老头宛若戏中书生般握着把折扇,如果年轻几十岁,却也是不失风流倜傥,只是这老头七十多岁了,虽然气度不凡,却怎么也没有那股风流倜傥的味道。
第十一章折扇
愣了下神,看了看林老头,发现林老头除了手上握着一把看起来品相相当不错的折扇之外,再无他物,便知道这老头故弄玄虚,所说的玩意儿便是手中这把折扇,便笑着说道:“呵呵,林爷爷,您老是风流不减当年啊,如果换上黄袍马褂,像乾隆皇帝一样去江南走走,都不知道会迷倒多少江南老太太哦”
“哈哈,墨白,说得好说得好”老头儿见李墨白打趣儿林老头,笑着起哄道,“老林,你也是的,半截身子骨都入土了,怎么聊发少年狂,拿把折扇晃悠啊咦,莫非你说的玩意儿就是这把折扇”
“哈哈,我的老伙计啊,不服老不行吧,我看啊,估计在我一进来墨白就盯上我这把折扇喽”林老头也不怪,颇有几分得色地哈哈笑道。说着话将手上的折扇利落的一转,将扇头递给了林墨白,“既然墨白早看出来了,就让墨白先看吧,谁让你老头子老眼昏花呢”折扇不是易碎品,倒也没有瓷器那样娇贵,有那么多讲究,直接递过去也无妨。林老头说话可是很讲究,显然得到这把折扇后,颇为下了一番工夫,一般人会把折扇说成柄,但实际上折扇应说把,只有团扇才会说柄,因为折扇是把玩之物,团扇才有手柄。
“呃,爷爷您先吧”接过折扇,李墨白很是恭敬的递给了自家老头子。林老头挤兑老爷子,自己可不能在外人面前失礼,握在手里时感觉扇骨不错,虽然心下着实好奇,这林老头淘弄到谁的扇面了,颠颠的来献宝,但古玩毕竟是一种文化不是,咱又不是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既然带一个古字,那传统的礼仪尊卑绝不可失。
“哈哈,老东西,羡慕吧”这林老头的几个儿子孙子没有一个喜欢古玩的,被老头引为憾事儿,老爷子却是毫不留情的打击道。接过折扇,也不撒开,老头儿先是仔细地打量着扇骨,然后撒开折扇,仔细观察扇面,期间还拿起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扇头的包浆、扇画和落款印鉴。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这“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而是已经成为商品了,并且流行开来。
另一说折扇是一种舶来品,由日本遣唐使作为进贡礼品送到中国。但个人以为,南齐书所载还是比较靠谱的,堂堂中华一把折扇还需要从当时还是半奴隶社会的小日本引进,笑话耳
约莫过了十分钟,合上折扇,递给了李墨白,笑眯眯地说道,“墨白,你看看,然后说叨说叨,要是说得好,还比较喜欢的话,就留下吧”老头儿宛若这折扇是自己的一般,旁若无人地考校起李墨白,也不看旁边的林老头,林老头听老头子如此说也不恼,笑眯眯的,如同一尊弥勒佛。
“呵呵,这可是林爷爷的心爱之物,我可不敢夺林爷爷所爱啊”接过折扇,听老爷子如此说,虽然没有看但心中已经笃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玩意儿,老头子是在给自己抬轿子呢,毕竟古玩圈儿就这么大,从来都是口口相传。
拿起折扇,仔细观察了一番,竟然发现是一件难得地精品,也颇为震惊,难怪老头儿上手就舍不得放下,“林爷爷,您这可是件难得一件的精品呐九五十六方的浅刻平地留青雕古方头玉竹骨折扇,扇骨是支慈庵大师雕刻的青莲图,扇画是虎痴张善孖大师画的虎啸图,好东西啊,我真的都想留下了,就是不知道林爷爷您是否肯割爱呢”
李墨白不由大赞,所谓九五十六方指的是扇骨长九寸五分,大骨小骨合计十六档,乃是清末民国时期的最流行的标准规格;浅刻平地留青雕是说扇骨的雕刻工艺,即将图文留于竹皮上,其余铲去为底,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从而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古方头是说扇头的样式,常见的扇头样式有直方、古方、鱼尾、葫芦、如意、和尚头。
至于支慈庵大师,不得不先介绍下支慈庵大师的背景了。支慈庵大师则是近代最著名的竹刻大师,艺术造诣深厚,能书善画,尤擅金石。以画理刻竹,讲意境,求情趣,熔书、画、刻于一炉,刀工精致,谨严有法。竹刻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准确精细,善于运用竹片自然的“皮”、“青”,表现画色的浓淡阴阳。雕刻手法有阴文浅刻、留青浅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等表现形式。
日本入侵上海后,支慈庵刻“蒲塘清趣及蚕叶图臂搁”,作品正面用留青法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花蕊上有幼蜓点足,飘飘欲飞,荷叶翻卷舒展,叶面的筋脉纹理及高低起伏,状写入微。臂搁背面在竹簧上用浅浮雕手法刻“蚕叶图”,桑叶上有数条银蚕蠕动,叶面蚀孔累累,刻划得惟妙惟肖。竹人续录的作者、文物鉴赏家禇德彝题跋曰:“慈庵刻竹,今之希黄、松邻也。此秘搁刻蚕叶图,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