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瑄轻轻笑了,朗声道,“杨相又何必多此一举上书陛下没有必要张瑄倒是有个主意。”
“汝说。”
“陛下纵然要废太子,也不是短短几日间能做出决定这几日,不若杨相寻个时机出面将太子写血书拜娘娘为母的事儿,禀奏陛下,然后昭告天下。并设宴庆贺。如此一来,不仅陛下明白杨相的态度,这天下人也不是傻子。”
张瑄嘴角浮起一抹从容的笑容来。
“妙极。就这么办。如此,即不会触怒陛下,又表明了本相的态度,曲径通幽,妙极妙极”杨国忠忍不住拍案叫绝,旋即又哈哈大笑起来,“张瑄,汝之智谋与汝之才学一样让人惊叹,这些日子以来,倒是本相小觑了汝。”
杨国忠这么哈哈一笑,就意味着杨家与李亨真正达成了联手的协议。而也意味着,杨国忠“大人有大量”,不再计较方才张瑄的言语冒犯。
说起来,这便是杨国忠的流氓光棍之处。能屈能伸,能龙能虫,七窍玲珑。
他既然要跟李亨“合作”,那么,很显然张瑄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桥梁,既然张瑄目前还有利用价值,就暂且不必与他一般见识。况且,杨贵妃有意包庇张瑄,他也不是看不出来。至于杨三姐,就更是莫提了,如果他真要向张瑄下手,这娘们儿怕就是第一个会冲上来。
为了一个小小的张瑄,得罪贵妃和杨三姐不值。
不过,今日这个“小小的张瑄”,却在杨国忠心里刻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今往后,他再也不会小觑这个不足弱冠的少年。
才学高深,权谋如海,深不可测。这样的人才不能收为己用,着实是一件遗憾之事。
但杨国忠固然摆出了高姿态,张瑄却也还是得略作回应,以园承杨国忠的相爷面子。
张瑄向杨国忠拱手为礼,“下官情急之间言语冲动冒犯杨相,还望相爷见谅一二。”
“少年人有热血是常有的事儿,罢了,汝也算是本相的晚辈,本相岂能与汝计较”杨国忠笑了笑,“过些日子本相便着手安置此事,汝可转告太子李亨,娘娘有他的血书在,而本相也需要他的一个承诺。”
真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市井夯货。张瑄心里暗暗一晒,嘴上却慨然道,“那是自然。下官当回报太子,一定给杨相一个满意的交代。”
说完,张瑄颔首而笑。而杨国忠则是放肆地开怀大笑。
长安城这个隆冬平静的夜晚是这么的平淡无奇,可任凭很多长安权贵脑破脑袋也想不清,就在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晚上,大唐朝廷的权力格局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就是一种蝴蝶效应,将会逐步持久地改变和影响后世的进程。
对于张瑄来说,这是他穿越之后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实质性努力。李林甫提前几个月病亡,固然与他有关,但李林甫的死本就是历史结局的必然;但在本原的历史上,杨国忠本来与李亨“针锋相对”势成水火,如今经张瑄“调和”,结为政治利益同盟,无疑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杨国忠又在杨三姐这里密谈到了深夜,与张瑄和杨玉环两人敲定了一些合作细节上的事情。毕竟,李亨与杨家的结盟,杨贵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纽带,离开了杨玉环的支撑,这个计划也进行不下去。
杨国忠离开之后,张瑄没有回府,径自安歇在了杨三姐府上。为了麻痹荣王一党,他暂时还不能公开抛头露面。因此,只能暂时先将自己安然无恙的消息瞒着家人几天了。
第二卷步步惊心 第096章阴差阳错上第三爆求月票
第096章阴差阳错上第三爆求月票
连爆三更了,还不给月票呀,泪奔
第096章阴差阳错上
张瑄秘密留在虢国夫人府上,一连两日,闭门不出。在杨三姐母子的严令下,阖府家仆侍女概不允许外泄张瑄在此的消息。
而张瑄虽然在此,但与东宫李亨的消息往来却未曾断绝。充当信使的,便是萧十三郎。
在李亨的安排下,萧十三郎乔装改扮顶替了东宫一侍卫,目前贴身保护李亨,几乎是寸步不离。
这几日,大唐朝廷再次归于平静。李琬一党倒也没有再上书或者进言逼迫李隆基早做决定,因为这废黜之事不是小事,废立之间关系大唐社稷稳固,纵然皇帝有意要废,也不会匆忙做出决定,起码会斟酌、廷议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皇帝有心废黜,必自我“斟酌”一段时间,然后再提出来交由朝臣讨论商议。当然,最后决定的还是皇帝,而让臣下讨论不过是皇帝的故作姿态而已。
废黜太子的事情,皇帝没有表态,只是对于张瑄遇刺下落不明之事抓得甚紧。
京兆府和羽林卫没有办法,只得拼命派出众多衙役和军士,长安城门设置关卡,城里城外四处查寻缉拿,搞得城里百姓商贾鸡飞狗跳,而张瑄仍旧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于刺客的来历和下落,更是无从下手了。
当然,这与京兆府尹董智合系荣王一党有关。董智合猜出这刺客必是出自荣王府,而八成就是高仙芝秘密带来的西北军汉。当日在现场勘查时,董智合早已暗中命人将提前找寻到的两具刺客尸体付之一炬,一把火烧成了飞灰,而对外则宣称,刺客逃之夭夭。
御书房。
李隆基缓缓抬起头来,扔下手中的笔,淡然道,“力士,张瑄一案可有线索”
高力士恭谨回道,“大家,尚无。老奴催问京兆府衙门数次,但结果”
李隆基勃然大怒,斥道,“董智合这个废物天子脚下,煌煌帝都,长安城里竟然有刺客公开行刺朝廷命官,京兆府职守何在”
“张瑄是死是活,竟然多日查不出一个眉目来。朕就不信,若是张瑄已死,现场必有痕迹或尸体,而张瑄若是尚在,也必在长安城中,又为何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高力士心里哆嗦了一下,皇帝这几日太容易暴怒了,动不动就雷霆大怒,这御书房里动辄就传出皇帝的怒吼声。
其实高力士心里很明白,李隆基狠抓张瑄遇刺案,倒也并非完全是为张瑄伸冤做主,而是借机发泄胸中的各种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