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6(2 / 2)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1个冀辽热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此外,还有1个骑兵司令部,5个炮兵团、战车团等特种兵部队。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时间到了1948年,这一年是战火纷飞的一年,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2

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

淮海战役纪念馆18张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黄维军团本归属桂系军阀白崇禧部,蒋桂两派别矛盾重重,调动白部十分不易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添加新图片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13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战。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兵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ot剿总ot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