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3(2 / 2)

另设,武科先场试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刀剑、负重、摔跤、跑步、拳脚等一十二科;后场试营阵、地雷、火器、战车、守御等七科;末场试兵法、天文、地理、练兵等八科,取武科考生综合成绩。

令定武科三甲,殿试一甲前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赐武进士出身,二甲以下皆属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殿试三甲之内,均可入顺天武学院就学,少则两年,多则四载。

武生学习武经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等,熟知兵法要略及各地兵争大小事,学院毕业后,按成绩加从六品“武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武勋,各授将职,为国效力。钦此”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圣旨自然是用内阁名义发出,在加上如今崇祯皇帝的威权势大,群臣们无论愿不愿意,所能做的,不过也是赶紧跪在地上山呼万岁接旨罢了。

武举是武周首创,宋代延续,有明一朝重文抑武,却并不受到重视。

除成化年仿文举定制以外,万历年曾有朝臣提出改革武举,神宗皇帝有意,下发讨论,可惜并未得到群臣和内阁议定通过。

即便成化年定制,也还是规定“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个人武艺则成了最次等。

武举起先举办的时候,各处还是有不少民间武者参加,可笑的是,武者在进行武举之前要先参加一次笔试,若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甚至连武试都不能参加。

这些所谓“武策”的笔试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韬略,实际上却是在为难前来赶考的武者。

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居然连四书五经都要考,可以想象,当时很多兴致勃勃前来应试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脸懵逼,就连第一次笔试过去的都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反倒那些勋同样和自己一样大字不识一个戚世家子弟,可以用优异的成绩通过,久而久之,武举也就根本没什么人来参加了。

在此之前,武举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形式,都是勋戚世家子弟占据名额,而且从来都没有什么武三元和武三甲之事,天下武人多是报国无路,忠君无门。

说起来,真正以圣旨的名义将武举完完整整的定下来,到崇祯十九年才是第一次,并且这次崇祯皇帝在圣旨中根本没有提及所谓笔试的事情。

改革之后的武举,就是正儿八经的“武举”,先后末三厂考试,全都是阵战、统兵和拳脚的比拼,真正获胜的人就是毫无疑问的最强。

实际上,崇祯皇帝将阵战厮杀和兵法韬略分得很清楚,武举之后,到了学院里,才是他们学习兵法韬略的时候。

崇祯皇帝先是以朝军中发罪己诏的方式,让每一个小兵都听到皇帝内心真实的话,表达自己重武之心,又两次亲征,筹建忠烈祠,补发军饷。

再加上如今改革武举,崇祯皇帝用实际行动,让天下人明白如今朝廷已经在逐渐向重武抑文的方向在走。

在圣旨发下之后,迅速被皇家报社和厂卫传播至各地,并且崇祯皇帝和内阁议定,很快出台了一整套有关武举的考试制度。

“先之以武艺,次之以谋略。”

第三百二十章:文武殊途

“经内阁议定,武举与文举同,设新建伯王先通等十八人为同考官,设城防军都督董琦等四人为主考官,为期九日,分先、后、末三场,每场三日”

几天之后,开始有顺天府衙门的差役上街张贴告示,将朝廷锐意改革武举之事通告,这时候已经有不少百姓围拢在告示旁边,一些尚认得字的人便开始好心的为其他人一句句念出来。

这次武举改革,其实也是崇祯皇帝临时起意,改革不深,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却大大提升,进而抬高武人的地位。

这人念完,其余人都变得有些兴奋,一个中年男子抹着眼泪道:“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啊老头子我这辈子没赶上,但是我家那浑小子赶上了。”

“是啊是啊,考武举能做官,还能光宗耀祖哩”又一个妇人说道。

这时候,周围腾起的议论声让不少关注武举的人有些烦躁,一闲着屁事儿没有路过的精壮汉子听闻武举二字当即过来旁观,扯着嗓子喊道:

“别吵别吵,听他继续念”

摄于此人浑身的大肉块头,旁人都有些惧怕,不再出生,却又开始小声议论。

那人清清嗓子,一字一字的道:“此次武举为先例,规定期限内赶至京师者,皆可参试,三年后再行举办,便要由院试、乡试中举者才可来京参加会试、殿试”

实际上,由于改革仓促,并且原先并没有武举的院试和乡试,让这些武人按照文举的规定来,显然是强人所难,也看不见自己的诚意。

所以崇祯皇帝特准此次武举为先例,但凡入京者皆可参加,这样以来,虽然想混进来的杂鱼多了,可很多心存顾虑的人却可以来大展拳脚,保不齐会出一个霍去病那样的人才。

正当众人感慨议论之时,那人又继续念道:“武科童试,在县、州、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武科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武科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定制三等,称为武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为武状元,二名为武榜眼,三名为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二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自有明以来,朝廷如此详尽的规定武举制度还是头一次,许多人得知后都是雀跃欢呼不已,他们中不乏那些大字不识一个,却浑身力气的糙汉。

对于这种人而言,考文举显然不可能,参军从最底层干起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去,唯一的出路,便是武举。

按这上面所写,殿试的规格应当很高,而且是由当今皇帝亲自主考。

武科殿试成绩揭晓后,在养心殿唱名,紫禁城西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城防军兵士组织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殿试结束后第二天,将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由兵部尚书朱大典亲自将崇祯皇帝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交予其手,并且还会赏给众进士银两和称号殊荣等。

就从此次朝廷改革武举上看来,虽然都是武科,但等级差别依旧甚大。

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大不相同,自然万中挑一的武状元将会出尽了风头,登第后的三天内,更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听到这里,周围众人都是咽了下口水,照这么看来,当今陛下重视武人那传闻是真的了,那么自己要是去参加,能达到什么地步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将职,但这正是到了此次丙戍武举改革与历代武举的不同之处。

大明在去年增设了类似军校的学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