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众考生拜槐而来,四名主考官计议几句,最后是由张瑞图起身指向旁侧小屋,正色道:“本官为陛下钦点此次会试主考,开考之前,有些话要提醒诸位。”
“此次会试,成规如同以往,击鼓为令,点香计时。”
“诸位士子都还年轻,今后还有的是机会,莫要因小失大,铤而走险,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言罢,张瑞图心道自己算是仁至义尽,咳咳几声,继续道:
“本官宣布,此次春闱,正式开始,落座应试去吧”
士子们纷纷行礼作揖,齐声喊道:“学生知道了。”
话音落定,士子们开始按照之前分配好的座位和场次陆续入座,在他们的考棚之中,早有贡院的官员将考试有关用具尽数备齐。
东西也不多,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便是全部了,今后的三日中,他们吃睡都将在这小小的考棚里。
夏完淳告别瞿昌文,寻到自己的考棚,深吸口气,伸手推门走了进去,见到内中布置之简略,也是叹了口气,摇摇头坐在位置上开始观卷。
他没看几眼,却忽然听到考棚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却是一个誊录所的小太监走过来,用锁头从外面死死锁住了自己的考棚。
这也是考虑到士子之间互相串换答案,使考试无法真实明显的反映出每个人的真才实学,按规矩来说,本来会试规定要连续被关十几天。
一份试卷,士子进去之后,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五六小时肯定就会做完,那个时候考试的士子一没书籍可以阅读,二又不像现代那样有手机可以打游戏,那他们做什么
无非就是睡觉、发呆而已。
历史上,贡院年年修缮,在永乐、嘉靖、万历三朝时又各自经过一次从头到脚的整改,然而失火之事依旧层出不穷,其中一个较大原因,就是闲来无事的士子不小心打翻火烛或炭火,从而酿成失火大错。
虽然贡院外处处都有大水缸,但就以这个时候而言,一旦起火便很难扑灭,再者说来,贡院九千多间考棚,也并非时时刻刻都有人紧盯,一旦生火,很难第一时间得知。
更何况,因为一次考试让士子们过半个月狭小的牢狱生活也不尽人道。
所以此次会试一个比较大的改革便是,三场会试,每场为期三天,结束后士子都可以回去休息准备几日,再来参加下一场的会试。
这样既保证了士子有充足的精力应对考试,又把火灾的危害降到最低。
要知道,一旦贡院起火,重建那几十近百万两的白银还是轻的,更为严重的是人员损伤和一些书籍因此而损毁,那种价值是无法弥补的。
新的一月,祝所有书友国庆节快乐,祖国母亲生日快乐,越来越强大还有,朕的票呢
第三百二十二章:郑冠、徐彦琦
士子们在贡院会试的同一时间,武人们也开始改革后的第一次武科会试。
原本武科会试没有规定地点,这次因临时改革,便也是临时其意,经崇祯皇帝与内阁议定,暂抽调在京城防军一部前往校场操训。
如此,城防东大营为之一空,今后的半月之内仅作为临时的武科比试场地。
由于在场的多是粗糙武夫,这次除了十九位同考与四名主考以外,又额外抽调了城防军兵力在四周戍卫,以便有人发难,随时上去解决。
前三天是“武科先试”,比试的科目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刀剑、负重,摔跤、跑步、拳脚等一十二个科目。
如此多的科目,要在三天之内完成,武科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此次武举的特殊性,前来参加的人数甚至比贡院应考士子还要更多,所幸用来充当临时场地的城防东大营经过扩建之后显得十分宽敞,就算容纳个十几二十万人也是绰绰有余,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乱象,一切都是井井有条。
武科的考生全部加在一起不过一万两千余人,和城防军的规模还是相差甚远,若是想出什么乱子,基本也是不太可能。
这个时候,场上马、步、平三射基本已经比试完毕,一些连最基本“九射两中”标准都未能达到之人已经灰溜溜离开。
由于这次武科的特殊性,朝廷并未规定前来应试者的资格,想要浑水摸鱼者自然不少,仅前三项试射,就淘汰了两百余人。
其实某种方向来说,规定严格的武科比士子会试要难得多,士子若是有关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找到通过的方法,甚至可以贿赂门卫,“夹带”入场。
就算这次不行,下次也并非没有机会。
可武科就不同,改革之后的武科,先、后、末这三场完完全全是众人拳脚和十八般武艺的比拼,基本和兵法谋略没甚么太大的关系。
说白了,改革之后的武科,就是为了选出一个真正的“武人”,可以上阵为朝廷效死,可以对朝廷忠心耿耿。
就算你关系再厚,上场就被其他人一拳击倒,那也根本不会通过,这是铁律。
“哈哈哈,还有谁”场中,一个端着马枪的男子哈哈大笑,在他的脚下,正跪着一个狼狈求饶的武生。
“吗的,这厮打哪儿来的,一手马枪挥的当真生猛”众武生中,一个在马枪比试中输给其他人的武生狠狠咒骂几句。
不过这位武生话虽然说的狠,眼中流露的却是真挚的佩服之情。
“不知道,俺只知道他叫郑冠,别看块头不大,但却招招都是奔着致命处去的,是个练家子”
“朝廷前些年没重视咱们武人,许多一手好功夫的,自然就不愿来”
另几人闻言各自摇摇头,重重叹道,虽然没人知道这位郑冠的来历,但却上头坐着的主考官董琦却能知道。
这个郑冠,籍贯在辽左金州一带,具体的目前也无法考量太多,毕竟那边儿现在也不是大明的地盘了,被鞑清给占了。
董琦只知道,郑冠曾是辽左潜逃回来的逃兵,在崇祯三年的时候还参加过当时的武科,只是压根就连笔试都没通过,这才一直销声匿迹到了现在。
如今,崇祯皇帝锐意改革武举,这家伙立马迫不及待的跳了出来,居然不怕被追查到来历,当真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