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二十多年前,他到底是什么时候逃回来的”
王先通也是行伍之人,郑冠在擂台上的表现着实和那帮初出茅庐的小辈不同,更像是经历过大阵仗的人,心中愈发觉得奇怪,赶紧回问道。
听见这话,李凤翔尽管心中不爽,也还是想想说道:
“那是在天启元年的时候,杂家当时还是魏公公手底下一个小小的司礼太监,回想起来,戚家军和白杆兵,就是那时候覆灭的。”
“天气元年,浑河血战”
李凤翔可能不会联系到什么,王先通喃喃几句,立马就在心中想到一个极其令人震惊的可能,不过紧接着又摇头,连道不可能。
“不可能,不可能”
“诚如李公公所说,当时邸报称浑河之战戚家军和白杆兵全军覆灭,尤其是戚家军,绝无一人生还那这个郑冠是怎么回事,为何会戚家的拳法,还有白杆兵的枪术”
越想越想不明白,王先通只好和其他十几个同考官交流一下。
他们其中很多人看不出来这郑冠所用是白杆兵的枪术和戚家军的拳法,都只觉得此人如鹤立鸡群,在一干小辈之中,一举一动都太过现眼。
王先通征得其余同考官的意见,带着他们各自署名的公文来到最顶上去见主考官京师城防军都督董琦,他竟然也觉得这个郑冠有些异样。
两人互相说了几句话,此时再往下看,却见那人高马大,崇祯四年各省武举第一的徐彦琦却完全被郑冠压着打,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徐彦琦体型等各个方面对郑冠完全是碾压性的优势,事先各武生人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较量,却没想到这个郑冠居然在玩扮猪吃老虎这一套
这个时候,郑冠面对已经气喘吁吁的徐彦琦微微一笑,抱拳道:
“承让了。”
话音落地,郑冠突然以轻快无比的身法跨出两步,猛地一拳朝徐彦琦胸前打去。
这一拳并不是很快,不过郑冠的步子很快,徐彦琦精神上已经留意到,但是身体还没跟上,就在这转瞬间的一刻,郑冠的拳头到了。
“噗嗤”
徐彦琦被打了个正着,就好像一块硬物击中自己毫无防备的前胸,他甚至能感受到肋骨折了两根,整个人都被打飞,口中直接喷出一口鲜血,在台子上翻滚数圈才停下。
徐彦琦第一时间想要撑起来,但他却惊恐的发现,自己根本使不上力,无论怎么用劲都是直到一半就难以为继,最终只得含恨软倒在台子上。
其实对于徐彦琦来说,难受的不是根本打不过对方,难受的是对方那身形一直飘忽不定,摸都摸不着,更别提让自己的拳头击中他了,简直是天方夜谭。
“好”
“打得好”
对于众武生来说,这场郑冠是绝对的劣势取胜,这样一番激动人心的打斗,自然值得拍手称快,但是对于董琦等考官来说,这样一个不明来历之人在考场上大发神威,绝对是没预料到的意外情况。
“砰”董琦忽地站起来,一拍桌案,指着郑冠喊道:“来人,给本都督抓起来”
昨天和家人出去玩,累的一批,今天恢复正常更新。
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
情形突变,场中其余人一时都是反应不过来,但也没人敢多说什么不相干的话,各自只是窃窃私语,脸上满是问号。
这个时候,躺在地上哀嚎的徐彦琦已经被军中增设的医护兵和一位太医院调过来的医师小跑着带下去接受救治,毕竟这人也是个好苗子,不能就这么死了。
董琦喝令之后,余者兵士各自对视一眼,在几名千总的周旋和布置下,分出一队兵士当即紧紧逼来。
看见左右两侧身披盔甲的城防军士兵气势汹汹而来,郑冠倒也干脆利索,毫无反抗的被擒住,口中问道:
“敢问考官大人,小的可是犯了什么罪过”
“你还敢问,本都督问你,你可是逃兵”董琦大声喝问。
闻言,郑冠面色一暗,脑袋下垂,道:“是”
“为何潜逃,汝可知临阵脱逃,是什么样的罪名”
“死罪”
“还有呢”
“连坐家人,尽数充军”
“这句话说出来能面不改色的人,你是第一个。”见这郑冠说出关乎家人之事后竟然无动于衷,董琦呵呵冷笑说道。
“回考官大人,小的家人都在辽东死了,我娘被鞑子奸污,我爹和我哥,都与戚爷爷他们在浑河战死了”郑冠说这话的时候依旧铿锵有力,但眼眶中却徘徊着泪水。
闻言,董琦看了王先通一眼,见对方神色也是瞬间黯淡下去,当下犹豫半晌,忽地问道:“生离死别,人恒有之,更何况是我们但这就是你做逃兵的理由”
“是”郑冠每一句回答都非常干脆利落,他又道:“戚爷爷说过,唯有忍辱负重,保全和壮大自己,血海深仇才有机会去报,不然,终究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说着,郑冠单膝跪地,说道:“小的不求武状元,不想进学院,也不再奢求能见陛下龙颜一面,只求都督能替小的和陛下求求情,授小的一官半职,从头做起”
“小的定为陛下效死力,也好为爹、娘,还有戚家军、白杆兵的兄弟们报仇雪恨,不至于黄泉路上对他们无话可说”
这话是不是戚继光说过的,董琦不知道,但他现在已经能确定,这个郑冠就是从浑河之战逃回来的,按年龄推断,当时他应该也就是十七八岁左右。
逃兵,这是个鲜红的字眼,无论何时,各种逃兵都有着各种理由,但是无论如何,在战场上当逃兵,总还是为人所不齿。
“你觉得,如今时机到了吗”不多时,董琦身边的王先通默默问道。
听到这话,郑冠十分确定的点点头,大声道:“良乡、固关、太原,每战必捷,枭首何止上万忠烈祠、罪己诏,还有这次的将才武科,更无一不是大明中兴的良策”
“如今迹象,陛下锐意重武,不畏声名,敢杀朝臣奸士,将士人皆敢战,百废俱兴,前弊尽除,自然到了吾辈大展拳脚,为国朝尽忠之时”
“小的辽左金州人氏,曾任戚家军童兵队长,愿为陛下效力”
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居然连董琦都听得有些意动,他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