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余诸进士,则会再令他们延期入京参加朝考,主要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各部主事、知县等官。
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以及各种繁琐的成规,有明一代,由于文士颇多,殿试后等待候补却终身不得官者并不少见。
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算是得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职务,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诗词书法,而且会在翰林院内特设的庶常馆当职。
本着不养闲人的目的,这些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们肄业三年期满后会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就可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等职。
其余稍微菜一点的,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这种虽然也是官职,但很多京内士子都不想去,原因自是道路偏远、奔波劳累等。
事实上,对时下的崇祯皇帝来说,这些成规授予的职务都是屁用没有,并不能对大明内外各种形势起到什么帮衬的效果。
说来也是,你选来选去搞了半天,整出一堆写书法学诗词的官员要来什么用,既不能给你出谋划策,又不能分派到各地维持局面。
对于这种智障一般的成规,崇祯皇帝自然是要改。
文举状元夏完淳被直接授予从六品的中书舍人,除此之外,崇祯皇帝又另外下了一道谕旨,让锦衣卫出京召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面圣,想要重新启用这对父子。
崇祯皇帝把夏完淳安排到这里,自然是有用意和考量。
首先,中书舍人这个官位中又包含了许多分支,诸如夏完淳被授予的中书舍人职务这是统称,杂称则是“内阁制敕房舍人”。
这个职位,在明初实际上只有照例书写诰敕封赐的文书之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初,可眼下的崇祯朝,却早就是有所不同。
除了照例书写诰敕文书以外,夏完淳甚至可以直接到内阁签押房当职,参与首辅蒋德璟在内的内阁大佬们对国事的商议,某种意义上,他甚至还有发话权。
除此之外,夏完淳照旧管理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可以说是位低权重。
中书科本不称科,因与六科均在午门之外,官署相联,时人习惯称之为科,署中又设二十人,不分长贰,以年长者一人掌印,称“印君”。
除夏完淳被授的内阁制敕房舍人,又要有文华殿舍人,掌奉旨书写书籍;武英殿舍人,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等。
所以说来,中书舍人这个职务性质难辨,属于好做不好听。
就现在来说,一般的权贵和富家子弟,尽管一无所能,但却可用资捐得一中书舍人,再加一卿衔,与唐、宋之舍人相较,则有天渊之别。
夏完淳被授予中书舍人,这消息传出去之后,许多不明道理之人都是哑然失笑,一些早明白其中猫腻的老油条却暗自多了个心眼,看破不多说。
丙戍科文举第二名榜眼是嘉定名士黄淳耀之弟黄渊耀,黄淳耀本人就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及第,当时被授予管理典籍的小官职。
黄淳耀和黄渊耀两人虽出身东林,但心中却痛恨东林,因此黄淳耀被当时的东林党所排斥,一直无法得任实职。
崇祯十六年年底,黄淳耀对朝堂倍感失望,回到嘉定老家开办私塾,教书育人,听闻崇祯十九年科举改制,遂嘱咐其弟黄渊耀来京参试,借以试探。
黄渊耀这个人崇祯皇帝也从卷宗上了解到,的确是个人才。
首先,这两兄弟都对延续千年的八股取士流露出不满之情,已经在这个时代算是有了些远见,其次,崇祯皇帝了解到黄渊耀此人幼颖异,又好学。
黄渊耀十五岁就补诸生,深受其兄黄淳耀教习,厂卫密奏,说他性格洁好耿直,不随和与人交往,谈论大势伦理之时,却往往又能不讳权贵,直言其害。
受此影响,崇祯皇帝决意让丙戍科文举榜眼黄渊耀补山东道监察御史之缺,职衔正七品,即刻离京赴任,并且下谕召其兄黄淳耀入京面圣,意欲复用。
第二章没了
国庆刚回家,抬头一看都十一点多了,平常以朕的码字速度,一章至少都要一个半小时,第二章十二点前是怎么也赶不出来了,今晚就不更了,明早起来补上
感谢大家的票票和打赏支持
第三百三十二章:丙戍裁官录
至于文举探花瞿昌文,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不过所幸,崇祯皇帝从厂卫手中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的信息。
此人在童试和乡试中成绩并不算很突出,最多只能算是名列前茅,若是拿这一点去和夏完淳、黄渊耀甚至其他考生来比,瞿昌文并没有任何优势。
但瞿昌文能被钦点为丙戍科文举探花,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瞿昌文是历史上著名南明重臣瞿式耜的孙子,严格来说,他爷爷是著名的东林党,但同时也是铁杆实干派,南明的民族英雄。
在崇祯皇帝夷平钱谦益十族以后,南北东林几乎都被诛灭殆尽,瞿式耜仍然让他孙子来京参加殿试,用意就很简单了。
虽然瞿家累世东林,但国破山河危难之际,诸如陈子龙、瞿式耜等真正有作为的东林党,实际上并不会因此动摇自己的忠君护国之念。
瞿昌文深受瞿式耜的教诲,其思想实际上算是比较保守,但是他在殿试提出的“实心行实政之策”却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自然和那些所谓的东林党有着天差地别。
实际上,东林党也未必就不能成为皇党。
最明显的例子,上一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从前就是铁杆东林党,贪污受贿也不少,但是如今将家财一交,却也落得个在家清闲了却余生的结局。
所谓不问世事,闲云野鹤,正是如此。
一向严打东林的崇祯皇帝将瞿昌文钦点为第三名,虽然名次比众人想到的要低,但却直接授其为通政司正八品经历,掌收发文移及用印之事,可谓也是重用。
对于内阁首辅蒋德璟而言,崇祯皇帝的用意自然显而易见,瞿昌文这样的人受到重用,自然会对其它复社、东林中如陈子龙般真正忠君为国士子起到带头作用。
其实崇祯皇帝也明白,这次科举很多人都是打着观望的心思,陈子龙、方以智这些人更是一个都没见到,来的都是小辈后生。
此次殿试文举结果,一甲前三名,一个直接进入内阁辅政,一个作为道督查御史替皇帝监察地方,还有一个则在京通政司任经历,此令一出,满朝哗然。
相比历朝科举,崇祯年丙戍科算得上是历次举人任用最高的一次,并且崇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