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抚宁一带朝廷军将对他的看法,和杨御藩部下最开始看待蔺养成的革左五营兵是一样的,贼寇和官军之间除非共患难,不然矛盾只靠嘴皮子是根本无法调和的。
深感升迁无望,正在对自己贸然离开大顺和李自成决裂十分后悔的张鼐,听闻蔺养成在喜峰口突围之后,与他麾下的十三骑因为战功而被崇祯皇帝重用,心中就像是燃起了最后一线希望。
这次张鼐出来,把能带上的人全带上了,除却自己麾下的三百老营以外,还要加上分到抚宁以后的那些卫所兵,总数也不多,只有四千六百余人。
至于城防,在张鼐眼里已经没有勤王这件事重要了。
这次勤王,若是不能在崇祯皇帝面前崭露头角,这一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皇帝御驾亲征的下一次机会,他可不想再回抚宁过那种混吃等死的日子。
张鼐是背水一战,乌尔迈和秦翼明两人心思虽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希望在皇帝这次御驾亲征中脱颖而出,受到重用。
蔺养成丢失喜峰口,却因为军功受到重用的消息就像风卷残云一般传到被招安的各支农民军耳中,原本有些跃跃欲试的他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对朝廷燃起了新的希望。
乌尔迈自打举族迁入关内以后,安全是安全了,但却老是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毕竟这不是自己朵颜三卫的地界,迁入关内,四处都是大明的卫所和官兵,由于自己是异族的原因,各种矛盾也时常有之。
既然已经投靠明朝,和满清彻底决裂,乌尔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于向崇祯皇帝表露忠心,换取自己族人更多的自主权和好处。
若是有可能的话,乌尔迈还有个梦想,那就是帮助大明彻底击败满清,然后再率领族人迁回朵颜三卫。
当然,这个事情日后还要看崇祯皇帝怎么想,至于秦翼明,他本人在军将中只能说威望不高不低,战功是有,却也不多,可要提起身份,那就令人不敢不敬了。
秦翼明是当世女名将秦良玉的侄子,统带着至今“未尝败绩”的四川白杆兵。
这支白杆兵,真正的历史还要追溯到秦良玉的丈夫,大明石砫宣慰使马千乘那一代,若再往上追溯,马千乘祖上赫然便是大汉伏波将军马援,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
马千乘是名将之后,他因朝中派系争斗被害之后,秦良玉身为一介女流之辈,却横空出世,率领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鞑清和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已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专门赞颂秦良玉,说起来,秦良玉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位单独列传记载的巾帼英雄,在这一点上,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正是因为有了秦良玉这般杰出的统帅,秦翼明手下这支只有三千多人的白杆兵,如今的名声甚至比连战连捷的高杰所部宣镇军更大。
第二章没了,所以这章码了三千字。话说,最近两本老书的订阅有明显回流,是不是众卿等不及看老书去了会心一笑
第三百六十章:忠贞候、左柱国秦良玉
不过很可惜的是,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孙子马万年两个人在历史上都投降了鞑清,这一点就已经让如今的崇祯皇帝如鲠在喉。
听到他们两个率领白杆兵前来汇合,崇祯皇帝表示自己并没有任何高兴的意思,只是心中有些遗憾没能见到秦良玉,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巾帼英雄。
想来此时的秦良玉已经七十多岁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有下一次机会再见到她。
看着眼前颇有英武之气的两个人,崇祯一时也不知说些什么好,夸赞吧,毕竟这两位历史上都做了汉奸,总归不是那么回事儿。
可自己要是什么都不说,会不会又对白杆兵太过苛刻了毕竟投清是秦翼明和马万年做的主,却不是他们这批白杆兵。
“不知女将军近来身子骨可还硬朗”
听到崇祯皇帝问话中深深的担忧之情,马万年和秦翼明对视一眼,都是有些自豪之感,毕竟这也代表着皇帝重视自家,很快后者便是答道:
“回陛下,谢陛下的关心,姑姑身子很好,能提刀上马,将那些不服从本朝的土司治理得服服帖帖,前不久还上阵砍了不少西贼首级。”
“如此,朕也就放心了。”崇祯皇帝知道秦翼明话中所谓的西贼便是张献忠那个劳什子的大西,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很快又问道:
“女将军临行前可有吩咐过你什么”
“哦,臣下忘了。”秦翼明这才想起来,连声告罪,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恭恭敬敬呈给站在御前的牛大壮,“这是姑姑亲笔所写的奏折,嘱咐臣下一定要亲笔交给陛下,请陛下过目。”
牛大壮看都不敢多看一眼,开玩笑,这可是巾帼女将秦良玉给当今皇帝的亲笔折子,什么时候也轮不到自己,便是赶紧呈了上去。
“臣秦良玉,见过吾皇万岁万万岁:
顿首三拜,以谢皇上天恩。
臣于川蜀之地,闻国朝两面受贼,事欲难为,当是痛心疾首,未能及时救驾行援,非臣尸位素餐,还请陛下听臣一言。
若臣言之不若,陛下再怪不迟。
十七年初时,献贼破成都、犯夔州。时臣率军救援,左右竟不能援,臣虽奋力死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败于贼手。
臣曾思量,此败,是臣下之军战力屡渐低下,不低献贼臣道非也,国朝之积弊,实非数年之患,陛下乾纲独断,欲挽大厦,亦非一时之功。
国朝危亡全系陛下一人,臣恳请陛下行事三思而定。
臣已知罪孽深重,枉负国朝天恩,该当以死恕罪。然百般思量,千乘之愿于此乎马门忠烈该绝乎
臣非惧死,今年已七十有余,该是随千乘而去之时。然臣放心不下陛下,放心不下如今这四处糜烂的大明,更放心不下我家那几个后生小辈。
若臣先去,小辈不能续忠于朝,臣死不瞑目,九泉之下亦无面目前我马门列祖列宗。
臣留有用之身,一可续效于朝,二亦能为吾家小辈言明利弊,规整道路,使其为陛下、国朝尽忠尽力,战死疆场。如此,方为臣心中所想。
惊闻陛下御驾亲征获良乡大捷,震动九边,天下传首,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已泣不成声,此实为国朝百兴之先兆。
陛下二次亲征,臣附议可行,然臣毕竟老迈昏聩,川蜀之地唯有臣方能与献贼一争,臣若一走,川蜀必失。
思来想去,唯有遣侄翼明、万年率军助战此路可行。
马家一门忠烈为国朝效力,全都战死沙场,我一个妇人,受国恩三十余年,到现在这种地步,虽国事已难为,却也敢与贼势不两立
生为大明之将,死为大明之魂臣遥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