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御藩二话没说,直接抽出刀喊着下令:“传本将的军令,全城戒备”
很快,那个骑兵逐渐来到瓮城下,却见是个汉人长相的汉军旗兵士,只见他朝上遥遥抱拳,说道:
“杨大帅,摄政王让奴才来传个话,说是若您能归顺我大清,他老人家将不计前嫌,封侯为伯,那都是不在话下”
“放你娘的屁你不要祖宗了,还要拉着老子也不要祖宗”杨御藩冷笑几声,勃然大怒,回身喊道:
“那个信不要送上来,来人,给老子把这个不要脸的狗汉奸弄死”
本来那传信的汉军旗兵士还以为是个耀武扬威的好差事,毕竟其余不少地方的明朝官员和将领都把信收了,而且也曾露出犹豫不决的神情。
就算没这个意思的,也并不会怎么亏待自己,相比出去当炮灰,这份前程实在是好赚得很,这份差事在营内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拿到手的。
可他却没想到,杨御藩竟然是个硬骨头,连信都没看,二话不说就要置自己于死地,显然是没有丝毫投清之心。
当即他也是满脸惊恐,勒马转身就要往回逃,见状,蔺养成推开身边想要射箭的一名步弓手,一只脚踏在城垛上,冷哼道:
“想逃”
言罢,蔺养成张弓搭箭,直接给那跑了没几步的汉军旗兵士来个透心凉,杨廷栋不由得拍掌喊道:
“蔺大哥好箭法”
“哈哈哈,这都是中原转战十几年学来的,实在算不得什么,贤弟见笑了”蔺养成哈哈一乐,嘴也没个把门的,就是脱口而出。
杨廷栋听见这话,很显然愣了一下,不过下一刻也是释然,在这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却并没有多说一句话。
这个插曲之后,杨御藩更觉得好奇了,自己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回来,身在城外的多尔衮竟然了如指掌,看来有汉奸在城内是肯定的。
只不过如今看来,多尔衮并不知道自己只带出去蔺养成这十几骑的细节,不然也不会急匆匆来围城,那便说明,这个汉奸并不是自己亲卫圈子里的。
此刻杨御藩的心里就像有一根刺,他也知道,这汉奸不一定只有一个。
蓟镇虽然黄得功的主力不在,但那怎么说也是一万多人在守,黄得功在蓟镇搞了快两年,最基本的基石起码是有的,百姓也非常支持,绝非喜峰口可比。
按鞑子喜欢先让蒙古人和汉奸攻城而主力养精蓄锐的老套路来说,想要拿下修缮一新,且有黄得功所部一万余人镇守的蓟镇,若是没有内应开门,是根本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就成功。
想到此处的杨御藩,连夜回府召集了包括蔺养成和那十三骑在内的心腹,他们在想一个将城内汉奸一网打尽的办法,就算不能将他们一网打尽,至少也要收拾的七七八八,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杨御藩深知,若汉奸不除,关城就算再坚固,那也是徒劳无功,开打的时候一个不注意被汉奸开了城,那可就是悔之晚矣。
要知道,自己的身后可就是大明皇帝。
杨御藩在城内密议,多尔衮在城外召开八旗各王公贝勒大臣都在场的大会,商讨如何在明日午时之前拿下三屯营,进而直取遵化。
这个大会其实也是一个障眼法,多尔衮本人对能否拿下三屯营并不是很关心,对于杨御藩不投降的消息,也没有丝毫动容。
其实就在不久之前,有些忠诚的包衣阿哈已经飞快将崇祯皇帝御驾亲征至遵化的消息,告诉了他们的主子。
多尔衮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崇祯皇帝和大明京师。
第三百六十二章:大战将启
多尔衮选择在这时候跑来大明找麻烦,而不是选择如同往常一般在冬季之时进兵,其实也算是有些不得以而为之的感觉。
首先一点,多尔衮虽然早有甚么“墨尔根戴青”的名号,十七岁就成了正白旗的旗主,可是就算如今已经成了皇父摄政王,那也比不上死这么久的皇太极的威望。
在八旗之中,自己虽然领着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的镶白旗也对自己悉奉遵命,但是现在的正白旗还是当初的正白旗吗,现如今的满洲八旗还有努尔哈赤那个时候吹的那么牛吗
说点掏心窝子的话,自打浑河血战之后,满洲八旗的战力就已经一落千丈,早就不比当初了。
现在的辽东,到处都是满人贵族建的庄园,庄园里养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汉人阿哈,一天伺候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眼看着就连剩下这点血性都要消失不见。
多尔衮对此心知肚明,但是鞑清内部却并不是他完全一个人说了算,代善和济尔哈朗虽然看着不管大事,可一旦你做出和他们两个利益相悖的举动,马上就会和你站到对立面去。
还有豪格,明面上看是那次争继位失败以后变得老老实实,可若是有机会送上门,他也不会放过那个机会。
现如今的满洲八旗,自打浑河之后再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硬仗了,完全靠着南蛮子们害怕八旗军的威名,没打就自己崩溃,来获得一场场看似碾压的胜利。
浑河血战是八旗军根本没料到的硬仗,各只有几千人的戚家军和白杆兵,硬是和数万满洲八旗打的有来有回,就连自己这边素来依仗的铁骑冲锋,对白杆兵和戚家军都没有屁用。
当时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铁骑,那可和现在不一样,就没有任何一支明军能承受住一波冲锋,就连当时的女真铁骑都充不垮戚家军和白杆兵,可见这两支军队已经“硬”到了何等地步。
多尔衮想想都觉得后怕,还好这两支全都被消灭在浑河了。
人家手里的家伙事儿和正常南蛮子都不一样,你冲过来,砍马腿又是戳马肚子的,反正用尽各种办法将你的精锐骑兵弄下来,一旦骑兵落了地,等着把你弄死的伎俩更多,那可和死了没区别。
历史上,多尔衮在鞑清内部的地位就并不是很稳固,在完全靠实力说话的满州八旗之中,现在不听话的苗头都已经开始显现了,尤其是上次围困明国京师徒劳无功之后。
现在想想,多尔衮还觉得实在是太丢人了。
自己被封为大将军,走的时候就连大玉儿都亲自给自己送行,满脸都是等你得胜消息传来,我就以身相许的神情。
谁能想到,自己去明国京师周围兜了一圈,甚么都没干成,反倒自家到处起火,虽然赶紧回去平定了,也能说是得胜还朝,但是就连多尔衮的脸上都火辣辣的。
这牛皮吹出去,实在不是那么回事儿。
反倒那个时候的明国,好像开始回光返照一样,获得了各种不可能的大捷,那个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一次竟然击败了席卷中原的大顺军,强行给明国续了一波命。、
鞑清底蕴太低,甲申年之后和明国相持了两年,如今国内已经有些动荡,再加上八旗贵族腐化严重,眼看着就要朝元代的蒙古人一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多尔衮极力促战的原因。
山海关的吴三桂挺有意思,让多尔衮气不打一处来,虽然和明国不对付,但他却也从不